ldquo我从未如此清醒rdquo

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深夜寂静黑暗,

独我一人,

从未有过的清醒

失眠在很久以前还是老年人的“专属”,现在,失眠群体却在日渐年轻化,从老年人到中青年,许多大学生也正慢慢成为失眠群体的一部分。

我们总是在劝诫或被劝诫着“不要熬夜,好好睡觉”,是否忘记了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想熬夜,或许他们只是失眠,无法入睡,才一次次熬夜。他们也想好好睡觉,可失眠打碎了他们所有的幻想。

1

失眠概况

睡眠是一个主动的神经过程,有规律的、充足的睡眠能促进心理功能、保存精力以及帮助个体完成清醒时尚未完成的心理活动。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

失眠指实际睡眠时间过短(包括入睡困难,夜间频繁觉醒以及早醒)或虽睡眠时间如常,但缺乏睡眠感(即虽然睡了,但第二天醒来感觉一直没有入睡)。失眠对人的影响很大,会使失眠者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糜,情绪烦躁,干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此外,长期的失眠可能导致思维敏捷性降低,记忆力减退,动作迟缓等。

目前大学生的总体睡眠质量明显地差于全国的常模水平。国内报道青年学生的失眠症状的现患率为16.57%,欧晓霞年的调查结果:有1/2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反应,占34.2%。年毛伟民通过对4所大学的调查,发现失眠人数占49%。程志生等年调查的结果:大学生中失眠比率占总数的30.1%,可疑失眠者的比率为16.8%。调查显示,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引用自文献)

2

失眠原因

心理社会因素

向上滑动阅览

·心理因素

睡眠质量好坏与心理健康水平、情绪、人格特征等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幸福感高,心理健康程度高的人睡眠质量优于幸福感低、心理健康程度差的人,而大学生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者。多数学生表示,情绪影响睡眠。抑郁对睡眠质量的损害关系已被确认。睡眠质量得分与焦虑值、抑郁值均呈显著负相关,失眠症患者多伴有较重的焦虑、抑郁情绪。人格内外倾向与睡眠质量有负相关,失眠症患者性格偏于内向,情绪不稳定、易怒、好焦虑、紧张且好掩饰。A型性格特征,特别是时间匆忙感强的人,较之M型和B型行为类型,易患失眠症。此外,根据失眠的认知模型,睡觉时过度的精神活动会影响睡眠。如对失眠存在的不合理认知与信念:对睡眠不现实的期盼、对失眠原因的错误归因、过分夸大失眠的后果等。相关分析表明,刻意的抑制失眠和担心失眠这两种心理活动和失眠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

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大学生失眠症的一个危险因素。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主要包括:学习压力、考试、恋爱、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就业压力等。Kecklund报道提示中度的日常压力可能损害身体的生理性恢复。有调查表明:大一、大四学生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大二、大三学生,就与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还不适应;大四学生则要面临就业、考研等压力有关。在所有的生活事件中,学习压力过重是失眠的大学生感受到的主要生活事件。但生活事件并不是直接对失眠学生产生影响,而是通过不同的应对方式实现的,应对方式是失眠的重要影响因素。面对相同的学习压力,失眠的学生感到压力大,多采取自责消极的应对方式;而非失眠的学生感到压力小,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学生失眠症患者缺少社会支持,恰恰成为其失眠因素之一。从社会支持方面来看,无论是支持总分还是客观支持或是主观支持,对睡眠的影响都是呈负相关,且与症状总分也呈负相关。显示社会支持量越高其睡眠指数就越低,其睡眠效果就更好。大学生失眠症患者多孤僻、交际差,从家庭、社会、学校、同学中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

生活行为方式与体质

·生活方式与睡眠卫生

生活方式、睡眠卫生行为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日常生活节奏对大学生睡眠质量有重要影响,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的时间,长时间高强度使用电脑,作息不规律,就寝迟者,可造成生物钟紊乱,导致失眠;睡眠卫生知识缺乏,不良睡眠卫生习惯,如:睡前不刷牙,身体舒适感下降;俯睡会使脊柱变形,肌肉和韧带都不能完全放松,胸部、心脏、肺部及面部受到挤压等,影响睡眠质量。服用过量的去痛片、氨茶硷、咖啡因;巧克力、酒类、浓茶;睡前剧烈运动、吃得过饱、高谈阔论、强脑力活动等均可引起失眠。

·体质与运动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体质健康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睡眠质量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好于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身体不适,疾病等可导致失眠。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体的睡眠质量与日常生活中体育锻炼成正相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睡眠情况明显好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

睡眠环境

关于睡眠障碍的原因,36.61%的学生认为寝室里不安静,对宿舍环境不满的学生其睡眠质量也较差,环境因素影响睡眠者占68%,如:环境温湿度、噪声、晚熄灯、入睡时间不一、宿舍卫生脏、乱、臭等均影响睡眠。

3

应对措施

·心理干预

大学生仍是人格完善和可塑的时期,积极的综合心理干预,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对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可以防止药物依赖和滥用。

通过心理调控,改善心理和身体状态,实现睡眠所需的自我平静和自我控制。①放松训练。包括肌肉放松训练、深呼吸训练、气功、瑜伽以及肌电反馈放松训练等,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可以放松肌肉、缓解紧张、改善大学生焦虑状况,改善睡眠进程及睡眠结构,恢复、提高脑功能,从而改善睡眠。②自我情绪调节。基本的情绪调节方法,可以降低心理冲击的强度,从而减少失眠的次数。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有:宣泄调节法、转移调节法、幽默调节法、意识调节法、心理换位等。内向的学生要完善人格特征,当情绪难以调节时,需要寻求社会的支持,包括同学、亲人、朋友。严重者则要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帮助,以走出心理的困境,避免或减少失眠的发生。③认知行为疗法。对失眠的诱因进行分析,找出应激源,帮助患者正确认知和应对生活事件;改变对失眠的错误认知,鼓励患者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失眠,进而达到矫正不良行为的目的,减少失眠的发生。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环境刺激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减少心理压力的产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如:进行多种方式的人际交往策略的训练,使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处理好人际关系。开展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养成种积极向上和合作友善的生活态度,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进行热爱专业学习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低年级学生使其清楚大学的教育方式,引导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正确使用互联网等现代化工具,加强自主能力的锻炼,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减轻焦虑,克服失眠。

·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睡眠卫生行为可以有效地治疗失眠。研究显示,相对固定的日常生活节奏,睡眠-觉醒时间表,可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休息和睡眠,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指导大学生建立与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睡眠卫生习惯。做到生活规律,玩乐有度,起居有节,白天不补觉;创建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睡前可用薰衣草香薰,有助于改善失眠;睡前不饮浓茶、咖啡等对正常睡眠有影响的物质,适度进食牛奶等促进睡眠的食物;做好清洁卫生,采取舒适的睡姿;睡前1h避免过量运动,不在床上从事非睡眠活动,不过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cdyxf.com/smzs/96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