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的人睡不好觉,如何应对?
失眠,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超过3个晚上睡不好,这样的群体已经占人群的1/3,失眠正在侵袭人们的健康,因为,“连续多天失眠会使免疫力大大降低,相对于7—7.5小时正常睡眠时间,睡的时间越少,寿命越短。”焦虑性失眠
找准症结有针对性地消除
案例:一中年男士之前连续两周失眠,医院看医生,经过相关检查和测试后医生发现,他的儿子高中学校没有落实,这是导致他失眠的原因所在。果然,当他的儿子落实了学校后,失眠症状突然消失了。这就是典型的焦虑性失眠,属于找得到原因的失眠,只要卸下心中的包袱,失眠症状就不治而愈。医院张丽萍主任表示:“这种焦虑性失眠和精神类的焦虑或抑郁导致的失眠有本质的区别,焦虑症或抑郁症导致的失眠是非常危险的,一旦没及时控制,将产生自杀倾向,只有诊断出症结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治疗。”
专家简介
张丽萍学科带头人
★黑龙江京科脑康精神心理学科带头人
★黑龙江精神心理干预热线专家
★中医世家传承人
★年京科脑康党支部“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参加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16届全国学术会议
从业经历:
张丽萍,主任。出身中医世家,善于古方专研。早年师从国内著名精神心理学专家金武官教授,多次赴北京、上海等地进修。在近30年的精神疾病诊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自主展开了多项专项科研课题研究,在临床中结合神经学、细胞学、免疫学、心理学等学科综合运用,临床专研经络疏通术,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各类精神心理疾病,建立起个人特色的诊疗方案精准用药起效快速,为攻克难治性精神疾病诊疗难题做出了极大贡献。
年受邀参加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16届全国学术会议,并接受记者专访。与国内精神心理领域顶级专家一起解读最新诊疗指南,并将过往接诊临床典型以及疑难病例与在场专家进行探讨交流,获得同行高度赞誉。
专业擅长:
失眠、精神障碍、神经衰弱、恐惧症、躁狂症等疑难性精神疾病。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强迫症、酒精依赖、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以及失眠等常见性、疑难性精神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及临床治疗手段。
慢性失眠
持续半年以上需进行正规治疗
相对于上述几类失眠,较难治疗的是慢性失眠,它的特点就是持续半年以上,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易醒或醒得早,体力难恢复,最常见的是原发性失眠,也就是找不到原因的失眠。对于这种失眠,医院接受治疗。在医生的帮助下重新学习如何睡觉,比如其中的治疗手段有睡眠限制法,没睡意时不准上床,只有非常想睡时才准上床睡觉。认知行为治疗的周期性较长,而且需要患者具有非常好的依从性,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点进行,否则将功亏一篑。失眠,除了接受正规治疗,还能做什么?1、建立规律作息时间
规律的作息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钟时间。保持固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可以有效调整原本紊乱的作息规律。这就意味着无论你的疲劳程度如何,都需按时睡觉及起床。
2、改善睡眠环境
舒适的睡眠环境对于睡眠尤为重要,可以起到改善睡眠质量及延长睡眠维持时间的作用。对于舒适,每个人的要求不同。睡觉的卧室整洁干净,睡前将灯光调至柔和或者直接关灯,选择软硬程度适合自己的枕头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自己的睡眠环境。
3、睡前的自我调整
不少人在睡前都会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入睡,而这种焦虑却加重了失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睡前我们可以做些呼吸放松训练,保持内心的平静。或是给予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不要凡事都往坏处想。
4、管理自己的情感
当我们无法入睡时,脑子里就像发动机一样,不停地在运转,反复思考一些问题,自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控制。这时可以在上床前设置一个“担忧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你可以无条件释放你的情感,写出那些让你烦恼或是困惑的事情,记录当下的感受,体验自己的情感。给自己的不良情绪一个宣泄口,接纳那些情绪,然后放在一边。如若是被一些事件或计划所困扰,那么也可以记录下那些事件和计划,问问自己做些什么建设性的行动,同时也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告诉自己事情是做不完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将所有事情完美解决。
5、睡前应该避免的事情
①避免打盹:
许多人白日感到困倦时总爱打盹。打盹虽有利于精力的恢复,但不利于形成规律的生物钟。
②避免睡前摄入大量的食物和饮料:
大量的食物不利于肠胃的休息,增加罹患消化道疾病的风险。同时也会影响睡眠质量。如果特别饥饿,可以在睡前少量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含咖啡的饮料、浓茶等会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提神的作用,不利于夜眠,可以替换成牛奶来帮助睡眠。
③避免运动:
运动可以缓解情绪也可以帮助夜眠。但需注意的是,运动应该在晨起或下午进行。睡前大量的运动不但不利于精力的恢复,同时会影响休息。
温馨提示
人的睡眠受情绪、生活事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一生中,都或多或少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面对失眠,及时寻求医生帮助,配合医生治疗,早日战胜失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