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因子也称为“素质因素”,指容易产生失眠的特质。
个性上的特质:焦虑倾向、完美主义、情绪压抑倾向、控制欲强等人格特质。
生理上的特质:身体易处于高觉醒状态。
另外,与遗传、家族倾向等特质也有关。
具有这些前置因子的人,相对容易失眠,但不代表一定会失眠,若搭配上诱发因子及持续因子,就比较容易形成长期失眠的困扰。
诱发因子也称“诱发因素”,是指触发失眠的外在因素。
最常见的就是压力事件,常见的诱发因素有:人际关系冲突,工作压力,患躯体疾病或遭遇外伤,丧亲等负面压力。同样地,正向变动如晋升、中大奖、与心仪对象约会等,也属于触发因素。
也可通过生物钟影响睡眠,比如出国倒时差、上夜班等造成睡眠紊乱。
也可以通过干扰恒定机制的运作来影响睡眠,像退休、卧病在床,从而减少了白天体力与脑力的消耗,延长了躺床的时间,睡眠同样也会受到影响。
不管是上述哪一类的诱发事件,睡眠都应该在状况解除或适应之后就会恢复。
如果当初促发失眠的原因不见了,但还是睡不好,这就要探讨,是什么原因让失眠一直持续下去。
持续因子也称“维持因素”,是指让短暂的失眠延续成为长期失眠的因素,有些可能是由于患者采取了不良应对策略,最常见的是因为失眠而带来的行为或心理状态的改变,反而更延续了失眠。
常见的不良应对策略:晚上提前上床睡觉,早晨推迟起床时间,躺床时间长、赖床,周末补觉或午睡过多,饮酒助眠,过度摄取咖啡因,减少身体活动量,药物的不当使用,过度担心睡眠或身体的问题,卧室环境不利于睡眠(太亮、太热、太吵、床铺不舒服等)。
总之,前置因子决定了我们是否成为容易有失眠问题的人,但不见得会造成长期的失眠;
诱发因子引发失眠的开始,但经常是短暂性的失眠;
持续因子则会干扰睡眠,在诱发因子已经消失之后仍然让失眠持续下去。
医院心理失眠门诊仝太山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擅长:失眠、焦虑、抑郁、心身疾病等精神心理问题的药物与心理综合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