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眠人群数量巨大,年7月15日,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发布了详细的《健康中国行动(-)》报告,报告中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这份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年的失眠患率为15%,这代表着当年有2.07亿人口存在睡眠问题或睡眠障碍症,并且失眠人数还在逐年增加。
“健康中国行动”的目标,也仅仅是减缓这一数据的上升趋势。15%的数字是如何得出的,报告没有详细解答。不过,一份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的针对中国人口失眠患病率的荟萃分析,也得到了相同的数据。
这篇论文包含了17次实地调查,时间从年开始到年结束,期间共有近11.6万名参与者。经过一系列综合分析,最后发现,中国人的失眠患率为15.0%。
失眠之外,中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间也很短。《健康中国行动(-)》的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的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6.5小时,未达到7-8小时的建议睡眠时间。
这个数字也未达到美国疾控中心(CDC)的建议时间,CDC认为18岁以上的成人每晚需要7小时甚至更久的睡眠。
一般来说,年纪越大,越容易遭受睡不好,甚至失眠的困扰。但如今,睡不好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多了。
中国医师协会于年发布的“90后睡眠指数研究”显示,90后的睡眠指数仅66.26,位于“苦涩睡眠”的临界点。
在中国医师协会的研究中,睡眠情况被分为“不眠”、“烦躁睡眠”、“苦涩睡眠”、“舒适睡眠”和“甜美睡眠”五类,每一类对应着不同的分数区间。
被调查的90后中有33.3%处于“烦躁睡眠”的状态,29.6%处在“苦涩睡眠”,仅有19.4%的人“舒适睡眠”。大多数人睡眠状况不佳,呈现出“需要辗转反侧,才能安然入睡”的状态。
不仅年轻人,最需要保证睡眠时间的青少年和儿童也面临着睡不好的困境,《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超过八成13至17岁的儿童睡不够8小时。
从老年人到青年人,再到青少年儿童,中国式“缺觉”似乎成了各个年龄段的问题。
所以,到底是什么让人们睡不好觉呢?
你为什么睡不着?
医学杂志《柳叶刀》年1月发表的论文《失眠症亚型来源于生活史、情感和人格特征》将“失眠”分成了五个亚型,分别是“高度痛苦的失眠”“是否能被愉悦情绪改善的中度失眠”和“是否会被外界环境刺激的轻度失眠”。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把失眠分成“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前者是短暂性的,而后者需要每周至少三个晚上在睡眠时醒来,持续至少三个月。
你的失眠可能是偶尔的,由于突然的考试压力、吃了不卫生的食物等等,这些失眠往往不需要任何治疗就能解决。但如果是长期的失眠,就该找找原因了。
《默沙东诊疗手册》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医学信息资源之一,在它的大众版中,最常见的失眠原因主要有如下五种。
可以看到,失眠主要是由不良的睡眠习惯、精神健康障碍、一些内部外部疾病还有巨大的压力造成的。
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造成失眠的元凶,主要是不良的睡眠习惯和压力。上班很辛苦,压得人难以喘息。《第一财经周刊》于发布的《都市人压力调查报告》显示,30.24%的人每天都会感受到好几次压力,还有43.3%的人认为自己将被压垮。
压力太大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心情烦躁、情绪低落、效率低下以及失眠状况频繁发生。
《柳叶刀》年发布的一篇论文研究了不同程度的失眠引起并发症的概率。如果以ICD-10中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子类别进行划分,失眠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则集中在情绪障碍和不同的行为障碍上,尤其是重症失眠群体,和对照组相比,他们患上“情绪障碍”的概率是未失眠人群的12.6倍。
在“抑郁、焦虑和双相情感障碍”分类中,重度失眠患者罹患终身抑郁症的几率高达54.3%,是未失眠群体的五倍。
除了抑郁症外,还有各种问题随失眠而来,比如经常做噩梦、梦游、出现幻觉、睡眠呼吸暂停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失眠症患者睡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行为,但真正需要提防的还是精神问题。
当一个人长期失眠并愈加严重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困倦和疲惫,还可能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精神疾病。并且,随着失眠程度加深,患病的可能性会越高。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发现,大约40%因为睡眠问题求医的患者有精神疾病。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时候,失眠的可能性也会较高。
那么,失眠应该如何应对呢?是口服褪黑素,还是生吞安眠药?在采取措施前,最好先对自己的失眠状况有个判断,请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医院医护人员
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朱紫青教授
对于医院可能更多的是想到治疗效果,医院才是医院,医院好不好,更需要从各方面去考量。
从价格花费方面考虑,一般而言,医院就诊,收费标准都是依靠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的,不会出现乱收费用现象。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防止精神心理疾病反复发作,让患者少花钱,尽快治好病,恢复正常的精神心理。
从接诊时间来考虑,医院全面推行无假日门诊。医院在双休日、节假日照常接诊,方便患者就诊。
▲医院周末K看诊流量
从医院导医服务考虑,导医全程陪护指引。患者就诊过程中,全程导医陪同,医院的紧张与陌生感,同时也确保了患者就医的井然有序。
从就诊隐私保护考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一医一患保证患者隐私。实行“一医一患一诊室”绿色诊疗护理,充分保护了患者的隐私权,让患者看病不再尴尬。
▲医院心理咨询
从预约渠道多元化考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施行就诊预约制,安排专人负责预约诊疗,通过网络、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