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看大神的电影,是一种享受上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信条》再度撤档。

这部年最受期待的大作何时能与观众见面依然未知。

另据《华盛顿邮报》等外媒报道,《信条》有望于8月末率先在海外发行,之后于9月初再在北美发行。

那么中国影迷将何时见到《信条》呢?目前华纳也还没有给出官方的定论。

我们为什么这么期待《信条》?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就是冲着这个名字——克里斯托弗·诺兰。

某种程度上,他再造了我们对类型电影的认知。在推动电影叙事与想象力极致的同时,他一次次带给我们惊喜。

诺兰,从没有让我们失望过。

他的作品,更是百看不厌。

从年到年,诺兰带领着他的团队一共完成了10部电影,平均两年一部,高产,稳定,出众,气势愈发宏大,类型也愈发丰富。

他说自己每拍一部电影,都怀有极大的责任感:“因为不是每个导演都能获得像我这样的机会”。

没有《信条》的日子,他的这10部经典佳作就再多刷一刷吧!

追随()

诺兰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

在当年的影坛,《追随》好像是一朵无人问津的小浪花,谁也不会想到,它最终会形成阵阵的涛天巨浪。

虽然只花了六千美元(整个制作最大的支出是胶片),每个周末大概只能拍15分钟素材(为了节省胶片,每个镜头拍摄前都会经过大量排练),但是这部仅69分钟的诺兰处女作,可以说是他未来几乎所有电影的“原型”——

非线性叙事、黑色电影元素、蝙蝠侠(LOGO出现在主人公的门上)、柯布(男二号名字,跟未来《盗梦空间》的男主角一样)、潜意识意念植入(其实与《盗梦空间》异曲同工)、照片作为重要道具(它在《记忆碎片》里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个无所事事的无业游民,一个相貌英俊的窃贼,一个与黑帮老大牵扯不清的金发美女,以你所能想象的,或许是最为复杂的方式。

诺兰将这三人的关系变成了一个套中套骗局,并进一步发展成一场拥有三四条线索但又散而不乱的叙事游戏。

它既是对《漩涡之外》等黑色电影名作的学习与致敬,又从此开创了诺兰叙事流。

作为影片的制片、编剧、导演、摄影和剪辑,诺兰显示了自信而又强大的控制力,对剪辑点的把握可谓精确,尤其是以互为关联的表情、道具作为两场戏之间的连接点,堪称巧妙。

著名导演乔尔·舒马赫(年6月刚刚去世)就曾对《追随》赞不绝口,认为它是“天才导演之作”。

失眠症()

这是诺兰拍摄的第一部大制作(成本万美元),也开启了他与华纳的长期合作。

初登好莱坞,诺兰体现了很好的适应性,除了不能在拍摄前做排演之外。

他与艾尔·帕西诺、罗宾·威廉姆斯和希拉里·斯旺克等几位大牌主演的合作也非常顺利,帕西诺更是他起初就心仪的主演人选。

影片翻拍自年的同名挪威电影,诺兰的版本无疑更工整、精致,也获得了评论界的认可。但在表现手法上,本片略嫌四平八稳,较之原版中压抑疏离的北欧电影独有氛围显得先天不足,对于“失眠状态”的感官表现也不及原版那么强烈。

除了基调上的差异外,诺兰还削弱了叙事的层次,改变了人物的走向,令影片更为浅显和光明。但他想表达的主题黑暗依旧,那就是人对“控制权”的争夺,和对失控的恐慌。

在一次就本片的采访中诺兰表示,一切黑色电影和惊悚片的恐怖根源来自“对阴谋的恐惧”,来自“对于无法控制自己人生的恐惧”。

记忆碎片()

《记忆碎片》不仅成功打开了诺兰在好莱坞的知名度,成为无数诺兰影迷的入门影片,也比《盗梦空间》更早地成为“烧脑电影”的符号。

影片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绝妙的碎片化剪辑堪称惊艳,也让它成为诺兰和本世纪前十年最好的电影之一。

《记忆碎片》最初的想法,其实来源于诺兰的弟弟乔纳森。

在兄弟俩的一次公路旅行中,乔纳森给诺兰讲了这个故事,随后诺兰将它写成了剧本,并决定用倒叙的方式讲述。

影片主角莱纳德在家中被歹徒袭击,妻子惨遭奸杀,自己也在头部受伤后患上了顺行性遗忘症,失去了短期记忆的能力。

不过故事的重点不在于莱纳德如何为妻子复仇,如同片名一般,诺兰想阐述的,是记忆如何塑造人的身份。

但当记忆不再清晰,只剩下无数碎片后,“我们”还会是我们吗?

《记忆碎片》的叙事,被开创性地分成了两条时间线——彩色和黑白,每条时间线又被分成数段碎片,二者交替出现。

黑白线是正常顺序的时间线,彩色线则是倒叙,就好像两个人相互迎面跑去,两条直线痕迹最终在中间汇合。

这个汇合点也是影片的结束,黑白和彩色终于衔接,所有碎片也终于拼成了一幅完整的拼图。

《记忆碎片》的聪明之处也在于此:逆向化叙事加上类第一视角,很容易让一无所知的观众先入为主,认为莱纳德的记忆就是自己的“记忆”。

当主观上受到影响后,观众也无法确定最后的“真相”的真伪。

可以说,《记忆碎片》被诺兰变成了一款剧情类“解密游戏”,观众作为“玩家”在碎片里挖掘细枝末节,试图拼凑出真正的答案。

莱纳德在片中讲述的萨米的故事,或许就是他的故事,所谓的复仇,也只是用谎言堆砌了一个让生活可以继续前进、人生充满意义的借口而已。

即使知晓了所有的悬念和秘密,《记忆碎片》依旧值得反复回味。

诺兰用谜题的方式展示了记忆的神秘和哲理性。而因为电影“在文化、历史和美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将其列入国家电影名录。

蝙蝠侠:侠影之谜()

对于超级英雄电影来说,诺兰并不是人们意料之中的导演人选。

他也的确反其道而行之,带来了史上最为严肃冷硬、最具现实重量的超英电影。

哥谭市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实验场,以极端的方式上演着后9·11时代的恐惧、混乱与焦虑。

少年布鲁斯·韦恩跌落井底,被四散飞起的蝙蝠群吓坏了。

又因害怕蝙蝠,在看舞台剧时他中途退场,间接导致父母被枪杀,从此,蝙蝠成为布鲁斯心中最大的恐惧。

而他成为蝙蝠侠的过程,是一个人战胜恐惧,并最终化身为恐惧本身的过程。

“恐惧”是《蝙蝠侠:侠影之谜》的主题,影片不仅展现了布鲁斯如何将恐惧转化为力量,更借助哥谭市这个庞杂的竞技场深入挖掘了社会集体性的担忧,包括犯罪、腐败、群体性冷漠、既定秩序瓦解所带来的阴暗与混乱。

诺兰以精妙的人物关系和叙事结构,让原本可能会落入俗套的英雄成长故事上升到哲学、社会学的高度。

影片不仅在布鲁斯成为蝙蝠侠的道路上,设计了三个引领他的“父亲”形象,而且设置了三个主要的反派。

他们与布鲁斯形成四角对立的关系,让价值观不再是简单的正邪二元,而是呈现多个层次。

黑帮老大法尔科内视恐惧为取得和巩固权势的工具,让整个城市笼罩于他的高压迷雾中;

精神科医生“稻草人”用恐惧操控人心则只是单纯出于“喜欢”,满足自己病态的执着;

忍者大师教会了布鲁斯如何面对与克服恐惧,却不只是为了钳制恶,而是要将一切都摧毁,看似出于无私无我的“绝对正义”,实则对世界、对文明有着扭曲的认知。

布鲁斯一路“打怪”,从凡人成为传奇:蝙蝠侠的面具不只是为了隐藏身份、保护自己所爱之人,更是因为“凡人皆有一死”,唯有化身为一个符号、标志,才可以成为永存的信念与希望。

哥谭市有了自己需要的英雄,民众却又害怕不受规则约束的人。影片结尾,蝙蝠侠的力量触发了新一轮的争斗——这个混乱的世界,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致命魔术》()

以虚代实、偷天换日、化腐朽为神奇——这是《致命魔术》开场介绍的魔术的三个步骤。

而这也正是诺兰在影片中所身体力行的:他用精湛的技巧,让我们心甘情愿被愚弄,目睹真相而浑然不觉,直到意识到那不敢相信的简单的残酷事实,就是真相本身,才来得及懊悔——只怪我们看得不够仔细。

借助对影片背景时代的理解,诺兰再次对观众熟知的类型电影进行改造,因此虽然服装、场景精细地还原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氛围,他却不希望我们将影片理解为一部古装片。

正如诺兰自己所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维多利亚时代,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陈旧乏味且充满繁文缛节,而是一个科技勃兴、人心浮动的狂野年代。

两位男主角安吉尔与博登之间的魔术对决,充满了大跨步前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狂热,而两人的执迷直至自我吞噬,在世纪之交的时代背景下也成了疯狂而残酷的20世纪的一种隐喻——哪怕来自无心插柳。

在《致命魔术》中,诺兰继续着他的叙事实验。

非线性叙事大体呈现为三个时空的来回穿插,即两人初入江湖、安吉尔去美国科罗拉多、博登入狱后,诺兰习惯用独特的空间环境和标记物来锚定一个时空。

在《致命魔术》中,三个时空分别以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街景、科罗拉多的雪国、闭塞的监狱为环境,再加上精准而有规律的镜头调度,让观众反复游走在三个时空间而不觉混乱。

诺兰还创造性地用两本日记的画外音来作为两个时空的标记物,同时日记又成为两位主角攻心战的杀手锏,在出人意料的时刻反客为主。

安吉尔与博登之间的对决,被认为影射了爱迪生与特斯拉之间的直流电和交流电之争。

片中的博登是一位充满野心的天才魔术师,但却也是个糟糕的表演者,不懂得包装自己的节目,而历史上的特斯拉也被认为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不擅长(或不在意)将自己的发明应用于商业。

诺兰借影片中的特斯拉一角实现了自己的“追星”梦想,请来了自己的偶像大卫·鲍伊出演——在诺兰心中,这个角色非他莫属。

未完待续

下期内容,带大家回顾《蝙蝠侠: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诺兰大神的经典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ycdyxf.com/smzs/97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