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到消化两字,各有其意。大块的肉,成条的面,成颗粒的米,硬脆的蔬菜水果,经过我们的口腔咀嚼、胃的研磨,形成了乳糜,这就是消的过程;而食物经过酶的作用重新组合,变成人的组织的时候,这个过程就被称做「化」了。这两个生命活动各司其职,却紧密相连、不可割裂,共同为人体的生存和生长源源不断提供物质基础。
我们花了两周的时间,学习了《字里藏医》的第一个部分。通过解读「腠理」「皮肤」「消化」等九个与生命基础活动密切相关的词语,我们感知到了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之中的诸多妙不可言,在解析每一个字词的过程中,也学习到了很多养生的理念。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这本书的第二个部分——从性命谈起。
「性」和「命」是两个重要的哲学和医学概念,是一个复杂严肃的话题,值得人们去研究探讨。古代真人早有论述传世,可惜千百年来传承错讹,伪说纷纭,歧义百出。到了今天,中医学界对这两个字讳莫如深,避而不谈。虽然人人在说性命攸关、性命双修、身家性命、养性延命,但是仔细一探求,含义却莫名其妙,这便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是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按字的顺序是「性命」,可是解释的时候就得先说「命」了。不为什么,因为命是根本、基础,有命才有身心的生存、活动。
命者,口令也。拆开「命」字一看便知。其甲骨文字形,「令」字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像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徐锴注《说文解字》:「号令者,集而为之。卪(jie,二声),制也。」令就是决定好了,让人必须执行的规矩。用英语表述的话,就是order、inorder、destiny。
口令出自君王,那就不得了了,就是命,王言惟作命。「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皇帝发布诏书第一句话就是「奉天承运」,假借天命,表明自己是在替天行道。这说明比天子更厉害的是「天命」,老天爷决定好了的,人人必须遵守执行,谁也别想违背改变。传达天命的人,现在有算命先生、灵媒,古代有巫觋(xi,二声)。当然不乏假传圣旨的骗子。所谓知天达命,就是彻底了解了自己被先天决定好了的东西。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言外之意就是五十岁以前一直想自己把握自己的命,到了五十岁才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认命归顺。
《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一句话道明了人是天地交流的产物,人的一生注定是被决定了。这就是天造地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命。
现在算命的往往依照人的生辰八字,且不说婴儿出生的时间可以人为改变,但说各地时间与北京时间的差异,就是一本糊涂账。现代科学研究DNA的碱基配对序列,试图通过基因来揭示人的命。中国古人则认识到除了父精母血以外,精子卵子结合瞬间的天时、地势、人情同样会对人的命产生影响。如果说现代科学试图见微知著的话,中医则是见著测微,探究人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测定命的轨迹。《黄帝内经》就是一部揭示命的密码的书。《灵枢·天年》:「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楣,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素问》开篇《上古天真论篇》就揭示了女性、男性的不同成长规律: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在《灵枢·天年》中,又揭示了人的寿命以及相应的身心的变化:
「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命决定了人身的生长壮老的过程。人们常常把「生」、「命」连在一起说,慢慢的,「命」也就有了「生」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life,动词就是live、living。人生一甲子为寿,六十岁以前死,都算夭折。八十岁为中寿,一百二十岁为长寿,尽其天年。
现在人们常说「命运」,最终搞得「命」和「运」不分。命是命,运是运。命是恒定不变的,运是有起伏跌宕的。生为苍蝇,就不要幻想去做蝴蝶,能够改变的只是在厕所里飞还是在厨房里飞。所谓医生治病不治命,说的就是医生只能暂时改变人的气血运行,无法更改既定的、注定的生命变化规律。病入膏肓、骨髓的时候,扁鹊说过:「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性」是心生,也就是活着的心。相对于身体的存活,人的心理活动形成了人的「性」(nature、personality),包括情绪、情感、意识、思想、智慧、记忆,等等。相对固定的话,就形成了人的性格、性情。
人的天性、本性是由命决定好了的,一辈子不会改变的。具体说就是「神」。《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也就是说父母的精血结合赋予了孩子的「神」。神分阴阳、表里的话,就是魂魄。简单讲,魄属阴,主宰夜间人体的功能活动,藏于肺,主管浅表的身体的本能反应,比如知觉、欲望、寒热、温凉,饥渴、需要,等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欲;魂为阳,藏于心,主宰白天人的情绪、情感、记忆、智慧等高级精神活动,包括人常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更深刻的感情,如爱恨情仇、贪嗔痴怨、迷恋、癫狂、瘾癖,等等。同性恋很大程度上是天性,加上幼儿时期的强化诱导,成年以后就固定成形,永生不变。
人的习性是出生以后被教育培养出来的心理功能,主要包括人的意识、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判断力、智力,等等。习性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不能遗传,与天性正好相反。
习性包括人的共性,也就是在与人相处中,由集体赋予的一种性格特征,比如礼义廉耻、忠孝仁爱、贞节悌恕,等等。为团体利益往往要牺牲个人利益,所以共性的培养,往往是以牺牲个性、毁灭天性为代价的。
道家和中医的生命观首先是贵生,认为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千金难买。隋唐时期伟大的道家、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
认识天命,了解本性,在此基础上去顺应天命、尽其天年。顺应天性、愉悦心神就是养性延命的基本思想。
子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狗尾续貂,我再加上两句:「成败凭运,毁誉由人。」
前面讲到的是「性命」,道家和中医的生命观首先是珍视生命,认为生命是最可贵的,千金难买。因为命是根本、基础,有命才有身心的生存、活动。「性」指的是情绪、情感、意识、思想、智慧、记忆等等心理活动,分为天性和习性两个部分。人的天性与生俱来,无法改变,而习性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不能遗传,与天性正好相反。养生最基本的思想,就是认识天命、了解本性,在此基础上去顺应天命、尽其天年。
今天的学习主题是「精神」。有些同学平时总是抱怨自己精神差、睡不够、脑子不好使,以及气色不佳、乏力什么的,在这一个章节里,都会给你些许调养的启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精神」一词现在已经被滥用了,含义近乎「意志」、「思想」、「人格」,等等。
「精神」的本义并非如此,精是精,神是神。两个都是道学和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精神之间有炁(发音同「气」,也就是元气)。精炁神为人生三宝,精炁神学说就是中医最基本的哲学基础,而「精神」就是精炁神理论的高度概括。
精是有形的物质,是化生炁和神的基础。「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人是由天地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流产生的,可以说人是天地之精。《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而人类繁衍,生生不息,是由于男女精血交媾而产生了新的生命。「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来自父母的「精」,也就是说精子和卵子,它们在结合的一瞬间,新的生命「神」就诞生了。一个「搏」字形象地描述了生动活泼的介于精和神之间的生命力,也就是「炁」的状态。
胎儿在母亲体内孕育,靠母体的血液滋养,完成身体早期的生长发育,也就是物质基础的积累,特别是大脑、脊髓的发育,这个阶段是化母血为儿精的过程,也是精的积蓄。《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与此同时,婴儿的神也在发育、分化、分工。《灵枢·天年》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道家认为人神共有三魂七魄,缺一不可,这一点我在下一节《魂魄》中会有具体论述,在此姑且理解为大脑、脊髓的功能。
人在出生以后,呼吸空气,摄入母亲精血化生的乳汁,囟门未闭,头颅留有空间供脑髓继续发育生长。随着身体的增高,脊髓、骨髓也在不断地填充。这仍然是一个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虽然也有损耗,比如萌生乳牙等等,但是积累远远大于消耗。在这个阶段,魂魄虽然毕具,但是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发生改变,比如小儿受到惊吓,出现夜啼、抽搐、昏睡症状,老百姓称为「丢了魂」。母乳喂养也是很关键的,这时候的孩子是纯阳之体,有足够的热量来消化阴寒的奶,使之变成自己的精髓。几年前曾有无良商家制造假奶粉,致使好多婴儿出现大脑发育不良,神智缺陷,落下终生残疾。
人在出生以后,大脑的另外一个功能也开始发育,就是意识和思想。与先天的本神不同,后天的意识和思想是可以人为塑造的,也是可以改变的。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接受教育的差异,人会形成不同的理念、价值观。而在幼儿时期,由于先天的神比较脆弱,后天的教育很有可能影响甚至改变幼儿的本性。我在治疗抑郁症患者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病人的病根源于儿童时期父母的伤害和教育失当。一些同性恋者的经历也证明,幼儿时期父母强迫孩子打扮成异性,或总是同异性玩耍是诱发同性恋的主要因素。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女孩七岁、男孩八岁之前的这个关键阶段。
精髓作为物质基础,在早期积累完成以后,就逐渐流失、消耗,尽管也有填充,总体趋势是由负增长到纯减少,直到油尽灯枯。概括精的供养,基本上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养神,包括人的智慧、情感、记忆等等,也就是我们今天广义的「精神」。这就是所谓的物质变精神的过程。道家和中医称之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精存于脑髓,高高在上,如雨露下降至丹田,蒸腾化炁,通过三焦输布全身腠理,沿任督脉上济于心脑养神。如果精髓枯竭,无物可化,或丹田冰冷,无力无能转化精产生炁,或任督脉不通,炁无法上济于心脑,都会导致神失所养,轻则智力缺陷,中则黯然神伤,重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
其次,精转化为液,濡养滋润全身。由三焦温煦气化,化骨髓为液先润骨,骨头就有弹性。很多老年人由于精不足,骨头干脆,稍微磕碰就会骨折。再润筋,就是肌腱。很多人抽筋或者肌腱摸上去咯噔作响,也是精血不足的表现。再润脉,精不足则动脉硬化,毛细血管脆裂容易出血。再润肌肉,精不足则肌肉萎缩干瘪。再润皮肤,精不足则皮肤干燥皲裂,皮下没有脂肪。最终滋养毛发,精不足则毛发干枯焦黄或者脱落。
人体的津液,津可以通过饮食补充,而液必须由精化生,包括血液、唾液、精液、白带、泪液、汗液、胆汁、胰液、胃肠黏液,等等。白血病、再生障碍贫血的病人必须要做骨髓移植,就是这个道理。人之将死,汗出如油,也是精枯脱液的表现。大吐大泻的病人,损失的也是精液。伤精之最莫过于手淫、遗精、带下、堕胎、失血等等。
精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化生新精,繁衍后代。女孩子到了七岁就开始换牙,黄毛丫头也长出了黑油油的头发。到了十四岁开始来月经,有了排卵功能,理论上可以生育了,但是为时过早。随着年龄增长,身材也开始有变化,第二性征出现,乳房隆起,阴毛生长,骨盆变宽。《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其中的天癸就是人的精化生的类似于激素的物质,用于推动性功能。二十一岁的时候是女人最美的时候,智齿也长出来了,身体也发育到了极限,个子不再长高,骨盆也不再加宽,乳房也不再变大。这时候精充血足,是生育的最佳年龄。二十八岁是身体最强壮的时候,筋骨肌肉都很发达,头发又黑又长也不分叉,但也是女人走下坡路的开始。到了三十五岁,足阳明胃的功能下降,红润的脸色变得有些黑黄,开始掉头发了。到了四十二岁,六腑的功能衰弱,脸上出现大面积黑斑,头发也变白了。到了四十九岁,天癸没了,也就没了排卵和月经,不能再生育了。
男孩子八岁开始换牙,头发变得粗黑。十六岁天癸如期而至,出现遗精,长出了胡须,有生育能力了。二十四岁生长智齿,个子也不再长了。三十二岁身体最强壮,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到了四十岁,肾气衰,也就是精气不足,头发脱落,牙齿松动、枯槁。四十八岁的时候,阳气衰竭于上,脸色变黑,发鬓斑白。五十六岁肝气衰,筋不能动,出现阳痿,天癸竭,精子数目减少,肾脏衰,形体开始抽抽。到了六十四岁,头发和牙齿都掉光了。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为我们描述的其实就是精释放消耗的过程。普通人如此,但是知道养生之道的人,知道保精全形的人,则有可能活得更健康更长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黄帝)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精是有限的,逐渐衰减的,用途有三,所以节约精的办法,就是节欲、存液、养神。出家之人,断色欲,存精养神,用于开启智慧。养生的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就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那些喝着春药恣情纵欲的人,抽烟吸毒的人,得到了欲仙欲死的快感,耗伤的是供养一生的精。乐得其所,死得其所。
上面我们学习的是「精神」一词,主要解释了「精」的含义、功能,以及如何养精的问题。这两个在理解的时候一定要分别对待,精是精,神是神。精是有形的物质,是化生炁(音义同气,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机能)和神的基础。精是有限的,逐渐衰减的,知道养生之道的人,知道保精全形的人,则有可能活得更健康更长久。节约精的办法,就是节欲、存液、养神。出家之人,断色欲,存精养神,用于开启智慧。养生的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接着上次留下的尾巴,我们今天来重点解释「神」这个字中包含的词语——「魂魄」。听上去像是进入了玄学的范畴,其实身体所有的机能反应、情绪心理,无一不是受魂魄所控制的,也就是现代医学认为的大脑和脊髓的功能。小到打呼噜、憋气、消化不良、经常起夜,大到失眠、心悸、睡不踏实、抑郁、焦虑等等问题,都能从调养魂魄上找到解决方法。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魂魄」是道家和中医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人们常说的成语有「失魂落魄」、「魂飞魄散」、「三魂七魄」、「勾魂摄魄」、「神魂颠倒」、「魂不附体」、「借尸还魂」、「惊心动魄」,等等。人们习惯的用语有「神灵」、「幽魂」、「灵魂」、「魄力」、「鬼魂」。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人无贤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
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屡遭破坏、打击,中华文明逐渐湮没消失,「魂魄」二字也就剩下一具空壳,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含义了。现在是到招魂的时候了。
要解释「魂魄」,就必须先说「神」。我在《精神》一文中重点介绍了「精」,在本篇就得说说「神」。神有天神和人神,道家认为二者是一个,二者相应、感应,故称天人合一。
《说文解字》:「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示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申是引申、延伸的意思。「神」其实就是造物主,翻译成英语就是god。
人以及人神也是自然的产物,为神所引申。《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个体的人以及人神是父母之精结合的瞬间诞生的。《灵枢·本神》又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来自父母的精也就是说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瞬间,新生命的「神」就诞生了。
婴儿在母体等到身体和神发育到了一定阶段就出生了。外国人以出生日期为生日,计算年龄。中国人以精卵结合瞬间为生命开始,胎儿在母体之中就已经计算年龄,故称虚岁。《灵枢·天年》曰:「血气已知,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把神细分的话,可以分为魂、魄,魂随着无形的神气运动,魄则伴随着有形的精出入,一阴一阳,一高一低。
《人身通考·神》中说:「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惟神之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智思虑之类皆神也。」又说:「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白天的时候,魂魄皆藏于心(囟)中,胸腔之内,膻中两侧有神封、灵墟、神藏三穴,颅顶有本神、百会(百神之会)两穴;到了夜间,魂入血,藏于肝休眠,魄司职,藏于肺,故在背俞穴肺俞旁有魄户,肝俞旁有魂门。
孔颖达的解释是非常到位的,他说:「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控制无形的能量、信息、思想、意识、情绪、情感、智慧的神叫做魂;控制有形的身体,影响人的知觉、饥渴、需要、冷暖、排泄等诸多本能的神叫做魄。可以粗浅地说,魂是脑和心的功能,魄是脊髓功能。
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中指出:「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聪慧灵通,神也。分而言之,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主于心,聪明知觉者也。若精神衰,魂魄弱,真神渐昏。
所以人们说锻炼体魄,野蛮其体魄,培养魄力,就是在物质层面上说的。我的法国学生学习太极拳以后,跟我说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本能反应增强了。以前打篮球别人传球给她,她接球总是慢半拍,篮球老是砸在自己脸上,不知道毁了多少眼镜。现在反应迅速,再也没有换过眼镜。
想了解魄的功能,观察一下人睡觉就可以了。这时候人仍有心跳、呼吸。伤魄或落魄的人,会打鼾、憋气,甚至会呼吸、心跳骤停。肠胃仍然在消化,头天晚上虽然吃饱,早晨起来又觉饥饿。反之就会出现食积不化、嗳腐吞酸、口臭咽干的症状。小肠在泌别清浊,膀胱在贮存尿液,反之就会出现遗尿、起夜。性功能也在夜间恢复生机,头天性交疲软,凌晨阴茎自然勃起。反之则出现滑精(无梦而遗精)、带下。沉睡之中,人知冷热,热蹬被子,冷加覆盖,都是魄在工作。不知冷暖,感受寒凉邪风,也是魄离职守。睡梦之中人有惊觉,随时觉醒,也是魄的功劳。睡死过去、梦魇不醒,或者警惕过度、睡眠浅显,都是魄的问题。道家讲的七魄,大约就是分别表述以上功能。七魄的具体名称是:尸狗、伏矢、雀阴、蚕贼,非毒、除秽、臭肺。
想了解魂的功能,就要观察人的精神、情绪、情感、智慧,以及晚上的梦境。道家细分三魂:胎光、爽灵、幽精。胎光就是生命之光,故称神明,是人最可宝贵的。所谓黯然神伤者,就是胎光晦暗,人就会出现抑郁,满眼灰色,了无生趣,甚至求死。丢魂若失胎光,就是所谓的行尸走肉,虽然身体仍然在活动,也有思想意识,但是在道家和中医眼里已经是死人一个。胎光也是人生命力和自愈能力的源泉,医家判断可治不可治的标准也是看有神无神。胎光泯灭,就是司命之所属,扁鹊、华佗亦无能为力了。
爽灵是人的快速灵动的反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聪明、智慧。灵是沟通天地鬼神的功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直觉、第六感。「灵」繁体字写做「靈」,是巫觋(音同习,指男巫)念动咒语、祈求下雨的意思。人神沟通天地鬼神谓之灵应、灵验。国人说话中的「灵不灵」也是此意。人们常说的灵魂,本义就是单指三魂之中的爽灵。小孩子聪明伶俐也就是天赋爽灵出色,弱智的孩子要么是丢了爽灵,要么就是爽灵发育不良。腧穴中有灵台、灵道、青灵三穴,是提高智力的要穴。
幽精相对低调、冷静,是控制人体性腺、性器官、性取向、性高潮的关键。女子十四、男子十六天癸至,来月经,出现遗精,就是幽精在发号施令。情爱也出自幽精,是精神享受。男人看见异性,阴茎勃起,瞳孔放大,这是魄的反应,未必触动心神,只有同所爱的人性交,才会有愉悦的享受,才是触动幽精。很多人手淫以满足身体欲望,但事后感觉悔恨、内疚,就是魂伤神伤的表现。
支持胎光、爽灵、幽精神明之火燃烧的就是炁(元气)。炁由精化,由丹田沿任督脉上济于心脑。元精、元气不足是神明泯灭的根本原因。
三魂夜晚藏于肝,本当静养休息,但是如果各种原因搅扰神魂,就会出现魂不附体,出现难以入睡、早醒的症状,或魂魄飞扬,出现多梦浅睡的问题。有人整宿无眠,睁着眼睛到天亮,时间长了,就痛不欲生,但求一死。其实就是魂魄不得交替,有动无静。
伤魂之最,莫过于情绪和情感刺激。《灵枢·本神》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邪哭使魂魄不安者,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之说。养魂之法全在养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护心之法要培养坚强的意志,端正生命为贵的价值观。还要增强心包的功能,使心安而不惧。
伤魄之最,莫过于纵欲无度。《灵枢·本神》又曰:「喜乐无极则伤魄。」养魄之道全在调息,魄藏肺中,有意识地掌握呼吸方法,调节呼吸的节奏,有利于安抚兼养魄。肛门又称魄门,有意识地做提肛动作也是存魄的好方法。
上面我们说到的是「魂魄」这个比较玄妙抽象的词语。控制无形的能量、信息、思想、意识、情绪、情感、智慧的神叫做魂;控制有形的身体,影响人的知觉、饥渴、需要、冷暖、排泄等诸多本能的神叫做魄。可以粗浅地说,魂是脑和心的功能,魄是脊髓功能。养魂之法全在养心,护心之法要培养坚强的意志,端正生命为贵的价值观。还要增强心包的功能,使心安而不惧。养魄之道全在调息,魄藏肺中,有意识地掌握呼吸方法,调节呼吸的节奏,有利于安抚兼养魄。
这节课要为大家解读的是「思想」。下面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
「思」,繁体字写做「恖」,「心」的上面加「囟」。囟门是婴儿大脑发育完成最后闭合的地方,代表大脑。道家认为脑为先天「元神之府」,心为后天「识神之府」。所以「思」几乎涵盖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先天本能与后天意识的结合统一,是仅次于悟的层次。
《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因思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思是说,心理活动形成了意,保存的意就是记忆,叫做志。根据记忆进行变通的考虑就是思,基于思考对将来有预测期待就是虑,对虚幻还没发生的事情进行抽象思维就是智。
举例来讲,当人的手碰到火的时候,很快就抽回来,这种本能反应是无意识的,不经过思考的,被称为觉。有了被火烫的经历以后,记住了感觉或知识,形成了记忆,就是志。根据记忆,以后就会远远躲开火,这就是识。自己没被火烫过,但是看到类似的场面,或者被人告诉过类似的经验,这就是知。掌握知的方法,就是学。实践所学的知识,就是习。
大多数动物都会发展到这个层面。但是人类的伟大在于「心有所忆」,「因志存变」,也就是在觉、知、志、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变通,形成意识和思想。就火而言,人类通过思考,晓知利害,不仅不再畏火,反而学会了钻木取火,用火取暖、炙烤食物、治疗疾病、吓阻野兽。这就是人类思想之所在,伟大之所在。
「思」有时也用来代表本能、欲望。《素问·热论篇》:「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意思是说,发烧十天以后,寒气在足太阴脾经逐步衰减,腹部不像原来那么胀了,就有了食欲,想吃东西了。《素问·痿论篇》中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为白淫。」这里说的是性幻想,不着边际,无穷无尽的欲望想法,无法实现满足。因为后天意识过于急迫强烈,性交的时候用力、用时过度,最后导致阴茎疲软萎缩,出现漏精、遗尿的毛病。人们所说的饱暖思淫欲也是这个意思。
另外,思是「七情」之一,与喜、怒、忧、悲、恐、惊并列,属于人之常情。激烈和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心包和心的功能,进而影响脏腑、气机的运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思伤脾」。《素问·举痛论篇》说「思则气结」。意思就是说过度地思考问题,用心用脑过度,就会使气机阻滞,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很多人饭后就觉得困倦,非得睡觉不可,其实就是思虑与脾胃气血产生了矛盾,导致身体顾此失彼。有的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书、读报、讨论思考问题,最终导致消化不良,这就是因思伤脾。而有的人吃得过饱,饮食过量,肠肥脑满,也就没了心思去研究思考问题,这就是因食伤思。人想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求知欲,还是吃个七八分饱,留点儿饿的念想为好。
《灵枢·本神》说:「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这是说因为过度害怕,出现了心慌心跳,加上思虑过重,最后伤神,出现莫名无由的恐惧,吓得遗精、大小便失禁。
在更深的感情层面上,思表现为相思、牵挂、惦念,严重的就是相思病。这是后天意识与先天情欲二者的共同作用,也就是所谓的勾魂,所以失恋的人被称为失魂落魄。
人生一世,不可能让思想完全顺应先天本能,那样的话与动物无异。大马哈鱼为了洄游产卵,牺牲自身为后代提供营养。雄螳螂性交射精后即被雌螳螂啃食。那些恣情纵欲、酗酒、服用春药的人似乎顺应了本能,但是耗散了真精,湮灭了神明,缩短了生命。这时候,理性冷静思想的光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思」是不及物动词,「想」是及物动词。思是自思,也就是考虑自己的事。想是相思、他顾,也就是考虑自身以外的事物。所以习惯上说我想你,不能说我思你;我自思,不能说我自想。《黄帝内经》上说的「高下不相慕」,就是有思无想的境界,不相干、不攀比,也就省去了很多麻烦。
人类不能无限度孳(zi,音同滋,滋生、繁殖的意思)生扩张自己的思想,压抑本性,违背自然、人生之道。更不用说那些基于错觉、幻觉、谬识、伪知形成的思想,更会给自身、社会带来灾难。老子说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可是,我们今天的社会从小灌输给人们的思想就是竞争、斗争、名利、货殖、攀比,等等,使得很多人忘记本性,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伤寒论·序》)。这些人真的需要改变价值观,进行一些「忘我」的治疗了。这个「我」,就是被后天环境塑造的思想。改造思想,确实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到了一个理想的做人境界,那就是先天本能欲望和后天意识思想的完美统一结合,也就是做圣人的境界。书中说:「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音同会,恨、怨)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淡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大意是说,比起出世离俗的真人和至人而言,圣人不仅顺应天地的变化,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且入世随俗,和普通大众和谐共处,不愤世嫉俗,不标新立异,无论穿着打扮,还是行为举止,都随自己的心愿,也让别人看着舒服。外面没有加班加点、点灯熬夜的工作,内心没有什么想不通、整不明白的思想,过着平平淡淡、坦然从容的生活,能自得其乐,用不着求别人,形体身躯功能健全,不残不缺不痿不废,活个百八十年没有问题。
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是「思想」一词。思是自思,也就是考虑自己的事。想是相思、他顾,也就是考虑自身以外的事物。人生一世,不可能让思想完全顺应先天本能,那样的话与动物无异。恣情纵欲,看似让思想顺应了先天本能,但是耗散了真精,湮灭了神明,缩短了生命。想要让自己的思想睿智、灵光四现,除了珍惜自身宝贵的精气外,每日饮食的限度也是不能忽视的功课之一。有的人吃得过饱,饮食过量,肠肥脑满,也就没了心思去研究思考问题,这就是因食伤思。人想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求知欲,还是吃个七八分饱,留点儿饿的念想为好。
如果你时常处在心神不宁、没有安全感、容易焦虑的状态里难以自拔,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平复心中的种种波澜,使心安神定。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安定」这个词。
医院,专门治疗精神疾病。人们经常服用的治疗失眠的药也叫安定。还有一种治疗早搏、心律不齐的药叫做心得安。情绪、情感、精神的不安、不定,确实是困扰现代社会人们的主要问题。
「安」是会意字,有女在家,有家护女。女属阴性,主内主静,主封固闭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所以「安」有保全、稳定、静谧的意思。
从风水、堪舆的理论来讲,三面环山封闭,一面开口出入的地势被称为安。因为它易守难攻,有安全保障,适合定居建设城市。中国城市凡是地理环境符合上述条件的,一般都以「安」字命名,比如长安、临安、安阳、淮安、黄安,等等。
建城是这样,盖房子也是一样。汉武帝有金屋藏娇的典故。普通人也渴望安居乐业。安居不是定居,正如潘美辰《我想有个家》歌中所唱的一样:「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梦想,是因为他的草堂被狂风卷去了屋顶,自己的身体在凄风苦雨中瑟瑟发抖,不安和渴望安全的心情油然而生。普通人身体得到了庇护,内心才会感到安全。强者以天为被,以地当床,四海为家,无处不安。弱者即便是待在保险箱里面,一样感到恐惧紧张,没有安全感。
就安身立命而言,欲求「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就必须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说的那样去做:「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人神最贵,心为君主之官,为藏神之所。心包为臣使之官,护卫心脏。人神若得心血涵养,心包卫固,自然安生。《黄帝内经》数次提到了「五脏安定」一语,就是由于五脏属阴,主藏精气神而不泄。
如果人的情绪出现剧烈变化,就会突破心包,搅扰心神。中医七情致病学说详细精确地描述了这一病理变化规律。正所谓「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忧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喜则气缓」。常人皆知五脏六腑,学中医的知道应该是六脏六腑,还有手厥阴心包一脏。说白了,心包就是包裹在心脏、血管外面的脂膜,也叫膏肓。此脏前募膻中穴,后出厥阴俞、膏肓俞,与三焦相表里,触及元气,为心脏做护卫,触及心神。心包形气俱足,则充满喜乐。《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包形气不足,或邪气过盛,就会伤及心脏,殃及心神。轻则心神不定,出现心慌、心悸;重则门户洞开,出现心神外露,惊恐不安。
如果人的感情出现剧烈的变化,就会直接伤心扰神,出现比情绪变化更为严重的症状。所谓感情,简单归结起来,就是爱恨情仇、贪嗔痴怨。人人皆渴望的怦然心动、心头鹿撞,玩的就是心跳的感觉,其实就是触动心神。产生美好感觉的同时,也孕育着深深的危险。动心出神之时,神明失去封藏,最易受到伤害。轻则黯然神伤,重则失魂落魄,甚至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很多为情所伤的人都会出现令人不安的症状,表现为莫名的恐惧,没有安全感,敏感多疑,害怕黑暗、声音,等等,其实就是心神散乱、失落的表现,《黄帝内经》谓之「神殚散而不藏」。凡动物本能,感知危险之后,一则奔逃,一则拼命进食,储存能量。很多抑郁躁狂的病人,也有类似的无目的出逃的倾向和不可抑制的食欲增强。
治疗这种不安的症状,轻度的应该补益心气,使用安神之药,比如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填充心血,用血肉有情之品,还有阿胶、鸡子黄,等等。重度的应该先驱心中邪气,针刺十三鬼穴,艾灸膻中,使用矿物药,比如朱砂、琥珀、龙骨,等等。
「定」也是会意字,有留止于家的意思。《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就是相对静止、不变不动的意思。同义词有固定、决定、稳定、镇定,等等。
所谓的心神不定,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不知所止,贪婪的欲望无限膨胀,「贪心不足蛇吞象」。司马迁说过:「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反观当下社会,人心浮躁,物欲横流,上至贪官近乎病态地疯狂攫取以至于失身丧命,下至百姓竞争攀比,伤心劳神,都属于此列。
心神不定的第二种情况是散乱,难以聚精会神、集中精力。军事作战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人在使用有限的精神的时候,如果能专心致志,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话,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四处出击,面面俱到的话,则事倍功半。看看现在的学生学习的时候听着MP3,嚼着口香糖,开着电视,晃着腿,摇着笔的样子,就知道他们的心神是多么的不定。
心神不定的第三种情况是迷惑,也就是面对多种选择不知所措,所谓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此类情形我在下面的《疑惑》部分中会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心神不定大多源于心火。轻度的可以采用食疗,食用冰糖莲子、苦丁茶会有帮助。重度的就需要用苦寒泻心的黄连、胆星了。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静坐、站桩,肾水上济,津液满口,吞咽入丹田,心火自降。
总而言之,「安」和「定」只是近义词,很多人现在混用了,当他们说自己内心不安的时候,其实想表达的是内心七上八下不定的感觉。不安和不定中医辨证不同,一虚一实,治疗也截然不同。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开篇就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起码说明医生先安定,才能让患者安定。当医生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为衣食住行发愁的时候,当医生算计医药代表给的提成的时候,当医生为股票的涨跌牵肠挂肚的时候,他怎么会静心,聚精会神为患者检查,体会病机气机的变化,耐心细致地给予治疗?当社会大环境逼得医生缺德的时候,受难的只能是患者了。
上面我们讲了「怔忡」这个大家比较陌生的词语。怔忡是心悸恶化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的症状,就是在自觉心慌、心跳、心动过速的基础上,出现了自觉心跳突然停顿或者突然启动,也就是自觉心跳不规律,心律不齐。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艾灸神阙和关元来辅助调理心神,使心跳回复正常状态。
接下来的几节课,我们将从几个和情绪有关的字词切入,和大家一起学习它们背后蕴含着的养生之道。希望听完这几节课,能让你获得些许启示,让你紧提的心放松,让你的情绪平复,就是睡个好觉也行。下面开始学习第一个部分——「焦虑」。
繁体字的「虑」写做「慮」,是思的延伸。《内经》中讲「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为它是将来时,还没有发生。同时又牵动了人的情感,让人羡慕、企盼,挑动了人的欲望和情绪。所以在翻译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时候,一般把「思」翻译成了「虑」,英文是anxiety,而不是翻译成thinking或idea(即思想)。有人把「虑」翻译成worry,其实是把「忧」和「虑」混淆了。忧是担心、害怕将来发生的事情,虑是企盼、期待将来发生的事情。
说到「焦」,就是火烧火燎般的急躁。《水浒传》里有一首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说的就是这种心情。所以说焦虑,就是一种急切、烦躁、火烧火燎地企盼、期待事情发生的心情。Anxiety来源于anxious,也就是热切的,渴望的,这和「焦虑」的中文意思是完全一致的。
人的思想是后天的产物,和自然规律有差距。自然之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心想事成的可能性不大,事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人的思想大多数是妄想、臆度、一厢情愿。不切实际的思虑,只能使人处在长久的焦躁的期待之中或期待的焦躁中。
有个相声叫做《扔靴子》,说的是一位老人一直等待楼上的房客扔下第二只靴子,以至于一夜没睡。老人的这种状态就是焦虑。焦虑的产生源于以前的思维定式,也就是说老人过去的经验使他形成了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听到房客上楼扔下第一只靴子以后,心理就开始期待第二只靴子落下的声音,这就是因思而远慕,慕而不得,期待越来越久远,也就形成了焦虑。
不必笑话这个老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类似的焦虑。过年放炮,自己或者别人放二提脚的时候,听到「咚」的第一声以后,你是不是在内心期待着第二声的炮响?听到以后是不是心理很踏实?没有听到是不是心里是空落落的焦躁的感觉?
焦虑是急切地企盼将来发生的事情,这种心态也是早期心理情绪创伤形成的条件反射和放大,形成绝对的有因必有果的情绪习惯。为了避免焦虑的产生,我们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思维定式和情绪习惯,特别是在儿童期形成的条件反射,避免非此即彼、因果必报等极端的思维方式,比如说「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负苦心人」、「善有善报」等说教。有的需要时间,所谓的时候不到,有的还需要其他条件。当然最重要的是人应该多经历磨炼,经多见广了,也就知道一种原因会有多种结果,也就不会钻牛角尖,在一棵树上吊死了。
清人陈伯崖说,人到无求品自高。追究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内心欲火得不到满足,无法熄灭。最基本的欲火来自食欲和性欲。这两种最基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人的焦虑情绪就会以其他面目出现,搞得最后连患者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在期待什么。这种情况有的是因为条件所限,无法得到满足,有的是因为自己刻意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导致内心矛盾冲突不断加重,最终失控或者爆发,导致烦躁甚至狂躁。
另外的欲火来自于社会环境的鼓噪、煽动,就是所谓的名利、地位攀比竞争,使人陷入强迫、纷争之中不能自拔,总是在焦躁地期待身外之物。常言道:「成败在天,毁誉由人。」这些都是由不得自己的事情。而人如果苦心孤诣地指望由不得自己的事情,那就等同于自暴自弃了。所以《黄帝内经》反复告诫人们要恬淡、寡欲,要内求,自得其乐。所谓处之泰然,就是上冷下热,四肢、小肚子温暖,头脑冷静。而焦虑的人无一不是处之否然,上热下寒,头脑发热,心急火燎,欲火焚身,手脚、肚子冰凉。
现在临床上很多人会以焦虑为主诉来求诊,也有人被诊断为焦虑症而来寻求中医治疗。患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初期症状有点儿类似中医的脏燥。《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严重的焦虑会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紧张和不安,甚至产生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
中医治疗应当首先分清是忧还是虑。大多数患者忧虑不分,而医生必须诊断明确,因为忧是虚寒,虑是虚火,忧和虑的中医治疗完全不同。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的,是忧。
根据中医身心相关的理论,焦虑患者的躯体、生理、精神症状表现为: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伴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消化功能紊乱。大多数焦虑症病人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月经不调、性欲亢进、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晕厥等症状。很多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等症状。情绪激动,敏感,易激惹,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等等。
其次要查清患者是否有明确的标的。那个焦虑失眠的老人至少还知道自己在等靴子。临床上很多患者由于长期情欲不遂的积累,以至于到最后反而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焦虑。这就需要耐心细致、剥茧抽丝般地帮助患者理清思路、梳理情绪。
物质决定意识,生理决定心理。中医治疗焦虑,定位在心神,诊断为虚火,病因为妄想。通过针刺、艾灸、服药、按摩等手段,可以解除其生理症状,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有的焦虑患者,解除了其生理症状以后,心理问题往往迎刃而解,不治而愈。当然,那些沉迷于功名利禄而不能自拔的人,也许中医治疗会缓解一时,但是价值观不改、生活态度不变的话,焦虑、躁狂还会复发,直至伤神殒命。所谓医生治病不治命,盖源于此。
上面我们学习的是「焦虑」(解决焦虑,只需参透一句话-「命里无时莫强求」)。人的思想是后天的产物,和自然规律有差距。自然之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心想事成的可能性不大,事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人的思想大多数是妄想、臆度、一厢情愿。不切实际的思虑,只能使人处在长久的焦躁的期待之中或期待的焦躁中。克服焦虑,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把一句俗话琢磨透并实施到生活中——命里无时莫强求。
说完了焦虑,下面该讲讲「烦躁」了。如果平时你总是坐卧难安、五心烦热、心里不得安宁的话,今天的文章值得一读。下面让我们进入正题。
「烦」是会意字,从页(xie,二声),从火。「页」是人头,比如颈项,繁体字的「头」(頭)、「烦」(煩),都是用「页」作偏旁部首。头为诸阳之会,本身就热,加上火性炎上。「烦」的本义是发热、头疼。《说文》:「烦,热头痛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上火发烧,头疼脑热。
《灵枢·癫狂》说:「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意思是说,有的病人手脚冰凉,脚的颜色发青,但是胸满胀好像要裂开,肚子肝肠寸断,疼得好像被刀切。头疼发热吃不下饭,脉是涩滞不畅的。其中的烦就是头疼、发热的意思。临床上这种头胸发热,四肢冰凉的情况很多,中医称为上热下寒,或者热深厥亦深,是阴阳隔绝,痞塞不通的表现。
《素问·刺热篇》说:「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意思是说,热邪传到心包和心的时候病人起初情绪低落,过几天出现高热,进而出现心痛的症状。头部发热疼痛,胸闷,老是干呕,脸色发红,但是没有汗出。这里的烦也是指头脑发热。
由于脑为元神之府,火气上冲头,起初可以出现发热、头疼,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人的情绪、情感、精神。后来,人们逐渐把让人为难、头疼的情绪也称为烦,但是前面大多加个「心」字,以区别于生理的烦。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说:「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意思是说,脉管是血液的容器,脉象长,说明气是调和的,脉象短说明气塞不通,脉数跳得快,说明心中有热,脉象波幅很大,说明病情加重了。烦心是热扰心神,初期加快生理性的心率,进而影响情绪、情感、神明。
《灵枢·厥病》论「风痹死症」云:「……风痹淫泺(po,一声,停留),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意思是说,游走性的关节疼痛,老是不好,一会儿自觉双脚冰凉,像走在冰雪上,一会儿又觉得发热,像泡在热水里面,病情进一步发展到小腿和大腿,病人会出现心中烦热、头痛。
五行之中,心与心包属火,肾属水。人与天地相应,正常的状态应当心火下降,肾水蒸腾,就像天气下降为雨,地气上升为云,往复循环。这就是所谓的水火既济,天地交泰,也就是《易经》中的泰卦。如果人体产生郁结,就会导致上下隔绝不通。这些郁结有的是无形的邪气,有的是痰饮,有的是淤血,久而成患。郁结的部位一般都在任脉上,有的在咽喉,比如梅核气;有的在胸中,比如胸痹;有的在心下,比如虚痞、结胸;有的在脐周,比如水气病;有的在关元,比如奔豚。这会使火气不降反升,熏灼头脑,寒水无法蒸腾,凝滞于下,热者愈热,寒者愈寒。这就是《易经》中的「否」卦,中医称之为「痞」。
经脉郁结,导致心中有热,上攻于头,就是烦的内因。消散郁结,疏通经脉,就是治疗烦的方法,也就达到了成语「否极泰来」的目的。
烦的外因,一是由于暑热邪气外袭头脑,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言:「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思是说:「由于中暑出汗,头上发烧,病人不停地喘气喝水,身体不动的时候却好说话,体温高得像烧着的火炭,通过发汗的方法就好了。」我在临床上一般用辛凉解表,针刺风池、大椎疏散热邪,缓解疼痛。
二是处事繁杂纷乱,搅闹心神。在古代「烦」与「繁」同音同义,经常通用。比如「小人不避其禁,故刑烦。」(《商君书·算地》)「世浊则礼烦。」(《吕氏春秋·音初》)「列五王之德,烦烦如繁诸乎。」(《大戴礼记·少间》)类似的词汇不胜枚举,比如「不厌其烦」、「要言不烦」、「麻烦」、「烦琐」,等等。《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意思是说,过度频繁动用阳气,就会耗伤精血,到了夏天没有阴液的滋养降温,就会导致人热昏过去。
中医诊断经常要分清楚是邪气实还是正气虚。有的人外界事务过多,突破了心理承受极限,导致心中焦躁不宁、厌倦,这是外繁导致内烦,是邪气实,应当适当减少应酬、工作。通过服药清解郁结在心中的毒火,也是积极有效的方法。一般用苦寒泻心的药物治疗,比如黄连解毒汤等。
而有的人并没有做多少事情,但是心中总是焦躁不宁,这是心虚不能任物,是心气、心血虚。中医称之为「虚烦」。治疗应当静养,恢复心气心血。《金匮要略》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用酸枣仁补养肝血,让人沉睡安眠,解除心劳过度导致的烦躁。《伤寒论》说:「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悔,栀子豉汤主之。」说的是如何治疗人们说不清、道不明的烦躁、心中发热、胃中泛酸烧心等症。《伤寒论》载:「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主之。」介绍的是心血耗伤到了极点,舌质干裂,沟壑纵横,舌苔剥脱,根本无法入睡的心阴血不足的治疗方法。
当然,人在做不喜欢、不情愿的事情时容易产生抵触,进而出现烦躁、厌恶情绪,甚至会毁物伤人。我看现在玩网络游戏的孩子们都是不厌其烦,乐此不疲。一旦父母规劝,说到学习工作,那个烦劲儿就上来了。治疗网络成瘾根本在于开心窍、调心神,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近乎帮人戒毒。
「躁」是手足乱动,不得宁静的意思。「躁,疾也。」(《说文》)「躁者不静。」(《管子·心术》)巽(xun,四声)为躁卦,风火相扇,如同朱雀公鸡,急切好斗。
现在临床常见多动症的儿童,他们坐不住,小动作多,惹恼同学,咬铅笔,咬指甲,不能静心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东走西跑,忙忙碌碌。还有的孩子晚上睡觉躁动不宁,在床上翻身调个,睡前朝东,醒来冲北,蹬开被子,床单都拧成麻花。有的还有入睡困难、流口水的问题。
成人焦躁也为数不少,他们大多四处出击,整天忙得四脚朝天,但是对每件事情都无法保持持久的热情。坐下来抖动腿,躺下来辗转反侧。有的手脚心烧灼,不知道该放在什么地方。更有甚者,几近躁狂,情绪高涨,意念飘忽,莫名欣快,激惹暴怒和好斗攻击。
和「烦」一样,「躁」本来是形容躯体症状,后来引申用于描写情绪、性格、精神。其本质大多也是由于内在心火、胃火,由于食品安全不能保证,摄入大量的含激素的动植物,再加上喂养不当,营养过盛,非常容易导致儿童心火、胃火亢盛。外部环境存在紧张激烈的竞争,无限的攀比和欲望膨胀,也使得人们内生心火,不能自持。
我看禁止多动症孩子吃鸡肉、巧克力、羊肉串、碳酸冷饮是绝对必要的。成人学会静坐、站桩,对克服焦躁情绪是有帮助的。
「烦」的本义是发热、头疼,后来引申出的意思是形容让人为难、头疼的情绪,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烦」;「躁」是手足乱动,不得宁静的意思。和「烦」一样,「躁」本来是形容躯体症状,后来引申用于描写情绪、性格、精神。其本质大多是由于内在心火、胃火,由于食品安全不能保证,摄入大量的含激素的动植物,再加上喂养不当,营养过盛,非常容易导致心火、胃火亢盛。外部环境存在紧张激烈的竞争,无限的攀比和欲望膨胀,也使得人们内生心火,不能自持。
本次学习的主题,是「悲哀」二字。这个词,多用来描述伤心难过的心情,古人却为它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中医情志致病的理论中,这二者的起因和导致的结果也各有不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悲」不仅是形声字,而且还是会意字。要想知道「悲」,也就是「非心」的确切含义,就先得说说「非」。
「非」在金文作「兆」,像相背展开的双翅,双翅相背,表示违背。《说文》注:「非,违也。从飞下翅,取其相背也。」本义是违背、不合。比如《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说能说出来的道,就违背了永恒的道,也就不是道了。其他的词汇还有「非礼」、「非法」,等等,都是违背的意思。古人以顺应自然为是,违背自然为非。后来的「非」也就有了不、不是、不对、错误的意思。
悲的第一层意思,就是遭受违背心愿的事情以后人的心理感受,也就是违心、不顺心的感觉。人常说事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谋划的失败,情感的挫折,所愿不得,所欲不遂,往往让人产生悲的情绪。
非到了一定程度,也就是相互违背;背道而驰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分离。人常说的非分之想,其本义是劳燕分飞、即将分离的打算。
因此,悲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分离时人的心理、情绪。古人以聚合为喜为欢,以离别为悲为哀,所以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中药有百合、合欢,可以治疗悲苦的情绪。佛曰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其中的爱离别所产生的情绪,就是悲。
非的最终结果就是分裂、断绝。悲到了极点就是心碎,也就是撕心裂肺、肝肠寸断、伤心、伤痛的感觉。忧愁使人气结,而悲伤则使人气断。人生大悲莫过于生离死别,悲莫悲兮生别离,在与恋人、爱人分手时,会产生悲凉的情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亲人去世,会产生悲伤的情绪。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断肠人在天涯,等等,说的也是类似的感觉。
后来悲也被演绎成了怜悯、慈爱,所谓悲天悯人、出家人慈悲为怀、大悲咒,等等。在此不多讨论。
「哀」与「爱」同音,有时通用。《释名·释言语》:「哀,爱也,爱乃思念之也。」《管子·侈靡》言:「国虽弱,令必敬以哀。」郭沫若等集校引李哲明曰:「哀读为爱,古字通。」《吕氏春秋·慎大览·报更》说:「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高诱注:「哀,爱也。」
但是哀与爱的区别在于,哀是欲爱而不能,欲爱而不得的意思,由此派生出了怜惜、怜悯、悲伤、遗憾、不快的意思,也就是佛门七苦中求不得的感觉。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其中的哀,就不乏为之遗憾、觉得可惜的意思。
哀和愁都是面对无奈,无能为力的心态,不同的是,愁是还在较劲,而哀是放弃、示弱、可怜的心态。唉声叹气就是这种表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悲和哀都有伤痛的意思。悲是心情、心意因违逆、分离、决裂而痛苦,而哀是因为心愿不能实现满足而痛苦。一实一虚,感觉不同。悲有肃杀、割裂的意思,所以在五行之中归类于金,应秋气,属肺志,以哭泣能缓解,以宣散清降肺气能治愈。而哀是虚证,心气足则能爱,心气虚则只能示哀,看见什么都可怜、遗憾、伤感,日子久了则为疚,治疗需要静养心神、补足心气。《金匮要略》:「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描述了人的理想生活:「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人们高下不相慕,不攀比,不竞争,人的欲望就少一些,所欲不遂的几率就少。如此生活,悲哀又从何而来呢?
《灵枢·口问》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如果我们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内心总是生活在动荡、风雨飘摇之中,怎么会有气定神闲、心安理得的时候呢?
《字里藏医》
原著:徐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