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名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女白领,工作后频繁出现失眠、心慌头疼、注意力下降等症状,最近几周常常失眠,导致如今一到晚上睡前,她老担心自己睡不着,只好就医。医生指出,情绪性失眠只靠药物治疗恐难以根治,心理干预措施更为重要。
她频失眠竟因人际关系出问题
晓晓(化名)是一名24岁的女白领,大学毕业一年多,在广州一家私企上班。最近几周,她频繁失眠,心情烦躁,心慌,头疼,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不想上班,感觉兴趣丧失。一到晚上睡觉,她总是担心自己又睡不着,结果第二天起来又很难受。近日她就医,首先看了睡眠科,服用安眠药后稍微缓解了症状。可是,一想到要上班,难受情绪就会出现,晚上吃了药还是睡不着。
接着,她尝试接受心理治疗,才发现,原来她患情绪性失眠的根源并不是工作压力,而是自己在职场的人际关系问题。
“其实是她和办公室的一个同事相处得很不愉快,矛盾摩擦不断,以至于她越来越不喜欢上班。在这种长期的冲突下,焦虑、抑郁和失眠也随之而来。”心里咨询师付爱兵表示,这种情况靠药物只能缓和症状,并不能提高她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对技巧。
应对情绪性失眠,最重要的是实施心理干预和治疗。付爱兵老师指出,“心理治疗的干预措施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睡眠等症状。”
治疗躯体疾病也别忽视心病
睡眠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一旦出现持续失眠,最好寻求专业帮助。付爱兵老师提醒,“睡眠不足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物节律,造成内分泌紊乱,以至于影响情绪,出现暴躁、不开心、敏感和抑郁等情绪。同时,心理暗示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很多人失眠后老害怕睡不着,反而加剧了恶性循环。”
另外,很多躯体疾病的患者都有恐惧、焦虑、否认或者羞怯和自卑心理,这也助长了“心病”的发展。这类患者在接受必要的药物对症治疗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心理治疗的干预。
如果遇上情绪性失眠,大家可以先尝试自我调节,如适度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不要把睡眠看得非常重要、培养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等。
作者:付爱兵,红树林心理咨询机构中心高级咨询师,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方向:各种儿童青少年心理困惑和问题,在儿童青少年厌学、人际交往、情绪问题、情感问题、焦虑、抑郁、强迫、多动、自闭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付爱兵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