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医学院导师的6条抗焦虑抗失眠建议

Hi大家好,我是田瓜。还记得我在新年计划里列了一项“心理咨询志愿者小时”的任务嘛?我现在已经完成了12小时。开始这件事的契机,是我自己在-年之间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抗焦虑、抗失眠的治疗。说来也挺讽刺的,我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算得上是心理咨询相关专业人士了,别说愈人,竟然连自己都没有照顾好。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经历,我可以从专业心理从业者+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很多问题。这一个月来,医院心理科见到了几十个案例。我现在的导师是心理科主任,医学博士,主持过哈佛医学院的课题,他一直鼓励我多写点专业的科普文章。所以今天就想结合我的学习经历和导师给的建议,跟大家来聊聊打工人怎么对抗最最常见的焦虑和失眠。不要慌,谁还没点焦虑和失眠据不完全统计,我周围起码有60%的朋友有失眠的问题。这篇文章已经被他们“催更”很久了。我们开玩笑说,在上海这种高压城市工作,没有点焦虑和失眠,约等于你混得不够好。Dontpanic!以下的6个建议,背后都有专业理论支撑,大家可以放心尝试。1.留意自己的感受和各种不舒服症状对于国人来说,使用口语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绪状态,其实蛮难的。比如来就诊的很多人在描述自己问题的时候,都是很“具体化”的、“躯体化”的问题,比如失眠、胃口不好、不想上班/上学,变瘦/变胖了、头疼、胃疼、肌肉疼、胸口疼、喘不过气、心跳快等等。这其实是我们对自己心境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比如我焦虑的反应就是头痛、肌肉酸痛和失眠。在临床上这叫躯体化症状。你去检查,可能各项指标都好。中国患者存在的躯体化症状比例,比西方国家高很多。一个是我们文化中有“病不离身,七情六欲生于五脏六腑”这种观念。生病可以被理解,但脱离了身体就叫“无病呻吟”。再一个是我们强调情感的“适度”表达,尤其是有“破坏性”情绪的(破坏我们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最好都不要表达。就算我们想要表达,中文的口语中也很少有直截了当的心理化、情绪化的词汇。所以身体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最安全、最方便的表达情感的载体。留意你的不舒服症状,那可能都是身体在帮助你表达。2.注意呼吸,回到呼吸当你感到无法放松,心绪纠葛的时候,可以给自己的呼吸加入“正念”元素。就是带着开放和不批判的态度、有目的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ycdyxf.com/smzs/110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