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背后的心理学机制
不二心理PSY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或多或少都可能经历过失眠
有些失眠是源于情绪上的痛苦,如亲人离世、失恋失业等;
有些失眠是源于精神压力,如工作需保持高度警觉状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差甚远等;
有些失眠是源于紧张担心,如担心考试考不好、又或者担心今晚睡不着等等;
也有些失眠是源于对某些事情的期待而产生的亢奋感。
1
失眠的频率
1.偶发性失眠:失眠的原因可能就是睡觉前喝了杯茶、换了床睡不习惯、晚上邻居吵架声音太大、听了一些歌曲很兴奋、要考试了、面试等等。这些都很正常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只要不加干涉,正常作息(不早睡,不赖床),睡眠自然会恢复。
2.应激事件造成的急性失眠:持续时间较长,比如失恋了、考差了、面试失败了等等。急性失眠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正常的,一般应激事情过去了,睡眠就恢复的。如果碰到了严重的打击导致情绪非常沮丧了,这种沮丧的情绪很难短时间恢复,并且失眠很严重,工作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可以适当吃一些有助于睡眠的药物。自己从痛苦中走出来之后,要坚决停用安眠类药物,就算停药之后睡眠不好也要坚决停止。
3.慢性失眠:失眠持续了三个月以上,并且认为对生活工作学习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失眠非常担心和焦虑,急切的想解决失眠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解决慢性失眠的。
2
失眠的分类
1.原发性失眠:绝大多数失眠都是原发性的,原发性失眠是指孤立的,没有附着于其它疾病或者药物的失眠。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导致了急性失眠,对失眠有错误认知的人有可能变成慢性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结合森田疗法对原发性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失眠可以痊愈。
2.继发性失眠: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导致:原发性疾病导致的(例如神经系统的疾病导致肌肉震颤或僵直导致的失眠)、躯体上疾病的副作用(各种障碍导致的疼痛)、心理副作用(比如癌症导致的心理压力)、处方类药物导致(抗抑郁药物,降压药,支气管扩张药,利尿剂,皮质醇类药物等等)。显而易见解决了导致失眠的问题,睡眠就恢复了。但有的时候这些问题是不能或者短时间难以解决的,这时认知行为疗法(CBTI)结合森田疗法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3
失眠的解决方法
首先要做到的是纠正错误的知识,减少对失眠的焦虑恐惧情绪。很多人认为必须要睡足八个小时,睡眠越多越好。这点明显是错误的,一般成年人所需睡眠在七到八个小时左右,有的人需要更少点,还有的人需要多点。有的人认为自己一夜未睡,就认为自己真的一点也没有睡着,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通过这些人的PSG发现,其实NREM睡眠长达多分钟,但是REM睡眠时间只有仅仅几分钟。这种睡眠结构就让人有觉得自己无梦,也没有觉得自己睡着了。还有的人觉得失眠了的危害很大,必须抓紧治疗,不然对身体的损坏严重。事实上,失眠对身体肯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很小的,通过锻炼,饮食规律,完全可以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的,
其次要认识到睡眠不受意志的控制,我们能做到的是尽量满足入睡的条件,而不是强迫自己入睡,并且需要对睡眠有着切合实际的期待。
我们应该像个旁观者一样去认识失眠的焦虑情绪,而不是被情绪驱使。对于情绪我们是个旁观者了,也就不用听从情绪的命令了。这个也是森田疗法中的不要以情绪为本位。比如睡觉的时候外边有轻微的吵闹声,心情烦躁,在这种烦躁的驱使下想去骂那些发出吵闹声的人。但是这个时候如果作为情绪的旁观者,宁愿忍受烦躁,也不在情绪的驱使下去采取行动,这个就叫对情绪不理睬。有个问题需要注意的就是如果你不理睬情绪,刚开始的时候,不安焦虑感会激增,接着继续不理睬,不安的感觉就会趋于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时间不一定,有的人长一些,有的人短些),不安的感觉会慢慢消失,这个就是情绪的一般规律。如果多次经历了这个过程,也会体会到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面是可知的,不再像一个黑洞一样,也不会那么慌张了。然后还有个需要重新认知的,就是情绪本身并不会太影响睡眠,也就是说,对于情绪不理睬的情况下,虽然不安感有可能增加,但是却对睡眠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如果体会到了这点的话,又是个很大的收获。大多人都有一个观点,失眠就是焦虑情绪造成的,但实际上焦虑情绪本身并不会让人太难以入睡。焦虑情绪造成的失眠的根本原因就是去解决影响失眠的因素和努力入睡。
-END-
编辑
不二
Msc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加拿大BC省注册心理咨询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