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我就是儿子的免费保姆1800万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医院吧?”王奶奶看着高烧不退的孙子小斌满脸焦急。

王奶奶的儿子刘帅抱着已经休克的小斌急忙招呼妻子打车,他语气不善的对王奶奶说:“医院你又什么都不懂,就别跟着添乱了。”

这注定匆忙而焦灼的一夜,王奶奶一直在家不安的等待孙子的消息。

今天下午的时候小斌有点发烧,王奶奶按照老家的方法给他吃了退烧药喂了点热水,然后便去忙别的家务了。

没想到小斌的烧一直没退反而越来越严重,直到晚上儿子儿媳回来,小斌已经烧到高热昏厥,还有抽搐的症状。

这可吓坏了家里三个大人,儿子儿媳马不医院,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回来。

情景模拟

老漂族

“你知不知道医生说小斌的情况有多危险!”

“要是再晚一点高烧就伤及大脑了,怎么在家带孩子能带成这样,一点常识都没有吗?”

面对儿子儿媳的指责,王奶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看着孙子在梦中依然湿润的眼角,王奶奶只有满心愧疚。

三年前在大城市工作的儿子儿媳诞下了孙子小斌,但两口子都要上班没时间带孩子。

请保姆的开支太高了,更何况想真正在大城市扎根少不了要攒钱买房子。

于是他们把远在东北老家的王奶奶请过来带孙子。没想到今天出了这样的事情。

情景模拟

不过即使如此,想想沉重的贷款,两口子也是不可能让王奶奶回老家的,只是叮嘱王奶奶以后用心些。

此后的王奶奶在家里行事万事小心,做什么事情都向儿子儿媳汇报,兢兢业业的做起了免费保姆。

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为一家人准备早饭,送儿子儿媳去上班之后八点左右再把小斌叫起床,穿衣洗漱带他玩耍。

到了午餐时间,让小斌一个人看动画片,自己在厨房准备午饭,中午儿子公司离得近会回来吃。

吃完饭哄小斌午睡,睡醒后带他到楼下公园跟小朋友玩儿,下午四点左右又为一家人准备晚饭,只有晚上儿子儿媳下班回到家她才能喘口气。

情景模拟

王奶奶其实是当前社会上一类人群的缩影。

他们辛苦工作或劳作一辈子本来可以颐养晚年,却因为在大城市生活的子女无暇顾及幼儿,而背井离乡来为他们照顾孙辈。

这批老人被称为随迁老人,或者有一个更贴切的说法叫做老漂族。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当前随迁老人数量高达万。

占全国总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为了照料孙辈而与子女随迁的老人高达总数的4%。

他们为子女在大城市买房立足掏空了所有积蓄,甚至还欠下外债,到了晚年还要为孙子孙女当免费保姆。

婆媳间的冲突

64岁的刘奶奶自从来到上海照顾刚出生的孙女甜甜,便跟儿媳之间冲突不断。

如今甜甜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两个人之间更是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儿媳认为刘姥姥的一口乡音对于甜甜学习普通话有不好的影响,而刘奶奶觉得自己这把年纪了还要学普通话,实在是天方夜谭。

矛盾更突出的方面在于育儿观念。

甜甜是儿媳的第一个孩子,于是凡事按照育儿书上的指导来做,对于甜甜的饮食儿媳安排的精细无比。

每餐要吃哪些东西、肉蛋奶的比例如何调配、平时小零食的分量怎么安排,每一点她都细细嘱咐给刘奶奶。

情景模拟

而已经生育过四个孩子的刘奶奶则信奉孩子自有其成长方式,不用太过细致的。

平时儿子儿媳上班的时候她吃什么孙女就吃什么,不必特意安排饮食,大人能吃的小孩为什么吃不得。

况且甜甜已经四五岁了,小孩子的肠胃虽说娇弱了些但是也能正常消化食物,如果照顾的太细致反而不利于身体成长。

矛盾爆发在一次晚餐时,儿媳问甜甜今天吃了什么。

甜甜天真烂漫的回答今天跟奶奶一起吃了猪蹄和鱼汤。

儿媳想了想,猪蹄是高脂肪的,鱼汤里全是嘌呤,而且也没有摄入蔬菜,完全违背了自己安排的饮食方针,当即表现了自己的不满。

“妈,怎么能给甜甜吃这些?您得看着她多吃点菜才行。”

而为了照顾精力旺盛的甜甜和料理家务已经筋疲力尽的刘奶奶,也已经没有精力来圆滑的回应。

“你要是看我照顾的不好就自己来,我还情愿回老家呢,这里房子这么小,哪有我在老家住大院子来的舒服,你以为是我想来吗?是你们求着我来的。”

眼看一场大战在所难免,刘奶奶的儿子夹在中间只能两方劝和。

一边是老母亲,一边是妻子,双方说的都有道理,自己又能偏帮哪一方呢?

其实也不怪刘奶奶这样抱怨,她原本在陕西老家跟老头子两个人作伴。

为了照顾孙女她不远万里来到上海,只能跟老伴分居两地。

两位老人相伴一生,没想到到了晚年,竟然一年到头连面都见不上几面。

情景模拟

照顾孙女实在是一件累人的事情,小丫头不知道每天哪里冒出来这么多精力,折腾的刘奶奶腰酸背疼。

讲故事、做游戏、捉迷藏、下楼玩,一项一项团团转,中午也几乎不睡午觉。

刘奶奶只有在孙女晚上睡觉之后才有时间拿起手机,给远在老家的老伴打个电话问候几句今天吃了什么。

来上海四五年了,刘奶奶一个邻居都没认识,自己孤零零的在这座繁华的城市,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想起从前在老家的时候,左邻右舍没有不认识的,谁家有个什么事都是全村一起去帮忙。

而上海那么大那么空,每个人都行色匆匆的,人与人之间太远了。

晚上刘奶奶与丈夫通话的时候,丈夫照常问刘奶奶今天过的怎么样。

刘奶奶想了一下,告诉老伴自己挺好的,叮嘱他在老家好好吃饭。

情景模拟

窘迫的随居生活

在深圳的李奶奶就没有这样的忧虑,因为儿子一家把他跟老伴一起接了过来,这次来是为了帮儿子照顾二胎。

虽然说不用跟老伴分居两地,但李奶奶也有自己的烦恼。

掏空了六个钱包,儿子和儿媳终于在深圳买下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虽然还有贷款,但是他们终于从县城走到城市,在城市安家了。

但是这套房子实在是太小了,李奶奶和老伴,加上儿子儿媳还有两个孩子,一共六个人住在一个不到60平米的小房子里面。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张行军床,那是他们的沙发。

厨房狭窄至极,只有不到两平米;客厅的茶几就是他们的餐桌。

现在两个孩子还小,大儿子跟着儿子儿媳一起睡,小儿子晚上跟李奶奶和老伴一起睡。

但是等以后孩子更大些需要有自己的房间,又该怎么办呢?

更要紧的问题是,如今小孙子开始学习爬行了。

屋里竟然连供他爬行游玩的空间都匀不出来,只能由李奶奶每天抱着他到楼道里铺开瑜伽垫玩耍。

李奶奶每天带着孙子到楼下玩耍,小区里有很多跟她同样的老漂族。

他们聚在一起也时常有话讲,讨论的无非是跟年轻人之间的矛盾和育儿的心得,除此之外他们谈及最多的便是自己的家乡。

随迁老人所面临的更严峻更迫切的问题则是医疗健康方面,这个问题李爷爷就深有体会。

他跟着老伴一起来到珠海照顾女儿的孩子,患有多种慢性疾病。

虽然不危及生命但也需要常年吃药,因为农村合作医疗的投保地在老家,所以在珠海他看病吃药都需要自费。

对此,李爷爷的解决方案是,每每有机会回老家,便拿着医保卡去开药,医院,一次性拿够一年或半年份的药,这样的“背药老人”不在少数。

在大城市居住的他们没有归属感,城市的医疗政策并不完善也使得跨区域结算成为一个难题,在大城市寸土寸金,物价也高,于是他们不敢生病、生不起病。

医疗问题之外,还有其他琐碎的政策也让他们感到自身无法融入。

比如说城市的老年公交地铁免票政策、公园景点的门票减免政策,都只对户籍在本地的人群开放。

他们即使在城市居住了再久也无法享受到这些优惠的公共服务。

心理上的距离、硬件上的缺失,让这群随迁老人虽然在子女身边,却一直像一个他乡异客。

根据调查显示,70%多的随迁老人表示在陌生的环境下会感到孤独。

60%的人表示跟子女因为生活习惯不同而时常产生矛盾,50%的人则为了照顾孙辈而跟伴侣被动分居。

语言习惯、生活方式、气候习性,这些都给老漂族的老人们带来了不便利。

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采访了老漂族的子女们。

主持人问道:“你们觉得父母在城市生活中过得快乐吗?”获得了一片肯定回答。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在获得子女同意之后,节目组在他们的家中安装了摄像头。

通过镜头来观察子女不在家时,这群随迁老人的生活状态。

一位老人跟一直在孙子身后忙东忙西,给孙子做午饭、陪孙子玩游戏,只有在孙子午睡时才得到片刻喘息。

但她呆呆的坐在沙发上,什么也没有干,没有子女想象中舒适的姿态。

像一个机器人,在完成照顾孙辈的任务后暂停启动,而后又陷入忙碌之中,已经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

而另一位老人则在桌上摆了两个茶杯,一杯给自己,一杯给远在家乡的老伴。

他嘴里不停碎碎念念着想要对老伴说的话,一壶茶,他独自喝了一个下午。

此时,镜头后的子女们已经哭成一片。

他们本以为将父母接到城市中能够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条件,却没有意识到被迫来到城市的他们会如同孩子一般无措。

粗略的调查显示,接近八成的老人在迁入地没有社交活动,他们是孤独的守望者。

社交上的隔阂以及生活习惯的不适应,造成了随迁老人中相当大一部分患有心理问题。

深圳市几乎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随迁老人会有失眠、孤独、疲惫的心理感受。

为了子女为了孙辈,他们只好沉默的忍耐着。

而来到大城市后,没有足够的社区活动区域供这些老人在城市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也没有足够的医疗保障让他们在异地实现就医便利。

最终的结果就是大批老人被迫涌入城镇,忍受着矛盾及生活和政策上的多种不便。

对此,国家正在积极做出改变。

年,全国范围内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开始实施。

年起,27个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结算试点省份实现联动,这表明便于随迁老人就医的政策正逐渐实现全面覆盖。

除此之外,不少专家建议,针对随迁老人因为户籍所遭受的公共服务障碍,应当实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均等化,切实的让随迁老人在新的居住环境中感受到温暖和包容。

“十四五”期间,我国着力建设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预计在计划末将有个便于老人居住生活的示范型社区建成,切实让老漂族感受到归属。

我国已经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作为曾在国家建设中冲锋陷阵的战士,应当为他们建设一个让他们感到安心舒适的养老环境。

家庭中的相互理解,社会上的不断支撑,协力之下让老漂一族能够收获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

儿孙绕膝,友邻和睦,即使在异地他乡也能够收获暖暖的人心,让老漂族不再彷徨。

效果如何还有待留给时间去评定,对此您怎么看?手机屏幕前的您或家人又过着怎样的老年生活呢?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ycdyxf.com/smwh/13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