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圆第一补脑的灵丹
《易经》中第一补脑的灵丹,每当疲劳、熬夜、用脑过度时,我立即煮一碗桂圆水喝,或者剥2、30颗干桂圆吃,这样,脑子立即就能恢复清醒,仿佛碧蓝的天回到了身体里一样。
吃桂圆根除头晕、头胀、头痛
在学医的过程中,自然也找到了根除自己头晕、头胀、头痛的好方法。您可能想象不到吧,我苦苦寻找了那么多年治头部不适的灵丹,竟然是—桂圆。
我买来一斤干桂圆,取30颗,剥去外壳,把桂圆肉(带核的)加水煮,水开后继续煮20分钟,然后把桂圆水倒出,放温后喝下。不到2个小时,人就觉得特别神清气爽。我买了整整一箱干桂圆放在家中备用。
从此,每当疲劳、熬夜、用脑过度时,我就立即煮一碗桂圆水喝,或者剥2、30颗干桂圆吃,这样,脑子马上就能恢复清醒,仿佛碧蓝的天回到了身体里一样。
有一个冬天的下午,我洗头后受了凉,头变得木木的。
我当时想,这点小毛病,应该自己会好起来,可到了第二天,头晕不但没好,还更重了,于是我照例抓一大把干桂圆,剥开后煮了一碗浓浓的桂圆水喝下,很快就好转了。
桂圆能治长期失眠、能提高人智力
曾听一位道医前辈讲,曾有一个病人因长期失眠找到他,他没开药,直接就让病人回家煮干桂圆水喝,不久、病人失眠顺利痊愈。
当时这位前辈的解释是桂圆补心养脾,所以能治疗失眠。桂圆营养价值高,然而不同时间、不同吃法功效又不同。
道医认为,桂圆肉性味甘平,入脾、心经,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是常用的补益中药食材,下面介绍几种桂圆补益的方法,不妨一试。
1、每晨用龙眼10枚取肉,煮荷包蛋2个,加适量白糖,空腹吃。补脾养心,生血益气。
2、每晚睡前吃10个桂圆,可养心安神,治疗心悸失眠。
3、桂圆肉20克,放进毫升的沸水浸泡约5分钟后食肉喝汤。可补血醒神,为经常熬夜,快节奏生活人士等人士提神的首选。
4、桂圆肉30克,放进毫升水中煮沸约10分钟,加鸡蛋2个,稍煮片刻即可食用。经常食用可护肤养颜、抗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功能。尤适用于女士。
5、桂圆肉克,加高梁白洒毫升,泡1个月。每晚临睡时饮15毫升。可恢复疲劳,减轻亚健康症状,安神定志。
6、桂圆30个取肉,红枣10枚撕破,用粳米克,煮粥2碗,加适量红糖,早晚各吃1碗。可补脾生血,养心增智,老年人尤宜。
手上有个“万能穴”,通便、止痛、解春困,太强大了!日常生活中,大家多少都会遇到一些小小的“不舒服”。
有个牙疼头痛、便秘、困倦乏力的,虽然不是啥大问题,但就是让人难受,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香。
遇到这些情况,可以试试按压身上的养生穴,既方便,又不花一分钱。
说到养生穴,有个特别厉害的穴位不得不提,它就是有“万能穴”之称的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处,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故名合谷穴。
合谷穴是一个非常容易找的穴位。用一只手拇指的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只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按按合谷穴,你能收获五大好处
1缓解牙痛、咽痛合谷穴是头面疾病的“遥控器”。道医有“面口合谷收”的说法,意思是,面部、口腔的病症,都可以用合谷穴来改善。
因为合谷穴气血旺盛,压之特敏感,所以止痛效果很好,可以缓解日常生活中因疲劳而出现的眼皮跳动,因上火而致的牙痛、咽痛等。
经常按压此穴位,对脸上的小痘痘也有退红、消炎的作用。
注意:穴位按多了,敏感程度会逐渐下降,慢慢也就不那么“灵”了。遇到顽固性或不明原因的疼痛,一定要及时就诊。
2活血化瘀气血瘀滞而致的头痛、耳鸣耳聋、高血压,可通过按压此穴得以缓解。除此之外,合谷穴还有催乳、缓解痛经等作用。
3发汗退热感冒发热,以及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引起的发热,可以通过按压此穴来帮助退热。
因为合谷穴有宣通气血、打开毛窍的作用,这就加强了解表发汗的清热作用。
4通便将两侧虎口交叉,大拇指从手腕部向虎口、沿食指边缘捻压,这经过的就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路线,坚持做,有助于排便通畅。
5解春困这个季节“春困”来袭,一天到晚头昏脑涨,学习、工作的效率大受影响。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黄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黄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按一按合谷穴,出现酸麻感觉即可,有助于提神醒脑、醒神开窍。
按压合谷穴时,每次可按压30~50次,左右交替进行,以有酸胀沉重感为度。
注意,体质较差者、孕妇,及普通人在饥饿情况下,一般不要按压合谷穴,以免发生意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