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便要走进人生第一战场——高考考场了,虽然自己已是尽心尽力备考,但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各种各样的担心:考试期间一旦失眠休息不好,影响考试怎么办?一旦考场上遇到没见过的难题,懵了怎么办?考试三日如何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如果无缘理想大学,将如何面对父老乡亲……”
晓军来到心理辅导室,刚一落座便坦诚说出了心底的担忧。
这是一位来自沈阳某重点高中高三的大男孩。一个月前曾因模考“惨败在自己最擅长也期待最高的数学科目上”心理崩溃而被母亲“绑架”着过来寻求心理帮助。
这一次,却是男孩自己主动电话预约。前一段时间的辅导,让晓军急躁不安的情绪渐趋平复,自信也在逐渐找回。这一次辅导,他希望人生的关键时刻能在老师帮助下,清除心障,轻装上阵,顺利赢得高考。
清点心障轻装上阵Q:如果考前失眠了怎么办?会不会影响记忆和答题速度?
A:偶尔一次失眠,不会影响考场正常发挥。
作息时间以高考精力充沛为准。临近高考,晓军说妈妈比自己还紧张,总是提醒晓军要早些按照高考时间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间。
“其实,我是个夜猫子,一直习惯晚上学习,白天的学习效率也蛮高的。所以对于考前作息时间调整的问题,一直没太当回事。但是妈妈每一次的提醒,我都会不自觉地开始担忧:如果睡眠时间把握不好,会不会影响到高考的正常发挥?如果考前真失眠了怎么办?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记忆和答题速度?会不会影响到计算的准确率?每想这些,内心紧张焦虑情绪便又多几分。”晓军说话时,眼神中满是困惑。
妈妈的提醒,自然是善意的,但考生也有自己的备考节奏。一些考生在备考阶段作息时间出现了混乱,家长要求孩子强行改变作息。
无论现行作息是怎样的,只有一个考查标准:在高考时段你的精力是不是充沛。如果上午9::0-11:30,下午3:00-5:00精神很好,就无须改变。但如果考生在这两个时段昏昏沉沉则一定要改。自主复习阶段每天完整地做一套模拟题,养成兴奋节律。
偶尔一次失眠,不会影响考场正常发挥。研究表明,人的睡眠有储备功能。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偶然的一天两天睡眠不好甚至失眠,不会对第二天重要工作的完成有实质性影响。
面对高考这样一次重要的人生挑战时,人的本能都在协助考生调动身心能量准备应战,所以出现兴奋、紧张等情绪,以至睡眠不稳不深甚至偶有失眠等情形都是正常的,正视即是。很多临床案例表明,人们“睡眠不好可能影响考场正常发挥”想法本身,可能给自身带来诸多困扰不安,形成消极心理暗示,从某种程度上对考场发挥造成一定影响。
考前或考试期间,若确有睡眠不稳不深甚至一时睡不着,坦然面对即是,不必纠结,无需抗拒或是自责。通常情况下可以安静地回顾下难度不大的学科知识,也可以回想些自己成长历程中一些成功的经历,也可以尝试着冥想自己躺在沙滩上、草地间、阳光下……
记住,这个时候,无论能否顺利入睡,只要闭目养神安静地躺在床上,而不是索性起床学习或是干活,便是身心的积极休息,第二天依然会有良好的身心状态应对考试。
Q:想起高考就紧张,万一自己在考场上懵了怎么办?
A:适度紧张焦虑,有助于考试正常发挥。
在前几次的交流中,我跟晓军探讨了关于考场慌乱的应对问题。
考场慌乱通常是指在考场上,遇到不会的题目或其他特殊情形时,突然出现大脑一片空白,思维通道狭窄,平时很简单的问题也可能一下子没有了思路,该会的题目也一下子全懵,全身出汗,手脚冰凉,急于想上厕所,甚至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等症状反应。
这些反应与个体心理素质、个性特点、准备不足等诸多因素有关。我给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晓军在实践后,跟我分享了他的心得,也是对积极考试心态的再一次强化。
一是正视紧张焦虑情绪。
高考临近,面对人生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生挑战时,因为在意,因为重视,因为有很多未知的可能,所以考生及家长会出现紧张焦虑情绪。这是这一特殊时期常见的正常的心理及行为反应,无需掩饰、压抑、回避,坦然面对即可,如此心态方能更好地应对挑战。
事实上,大考之前适度紧张焦虑,恰如运动员跑道起点处“各就各位预备”全身心紧张起来准备往前冲时的情形,有利于调动全部身心能量应对考试。过度紧张没控制好而“抢跑”或毫无临场感紧张不起来,也不利于调动身心能量应对考试。
在考场上出现慌乱情形时,首先接受现实,积极面对,而非抗拒。可以先不急于做题,而是暂停两分钟进行自我调整。深呼吸、干洗脸、伸懒腰等方式,都可以帮助自己通过调整身体状态而缓解紧张情绪。
同时提醒、暗示自己“现在确实遇到困难了”“这个题目暂时没有思路”“争取先把简单地能拿分的题目做出来”等。实践表明,当一个人不执意与紧张焦虑状态相抗衡,而是坦然积极面对问题灵活应对时,反而能更容易进入考试状态找回感觉。
二是正视高考成败:人生是场马拉松,高考不过是人生马拉松途中一次重要的挑战而已,并不是决定人生胜负的唯一因素。以这种只问攀登不问高的心态对待高考,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是正视题目难易:学得再好,也可能有没做过的题目或题型,所以合理预期,积极应对更重要。遇见难题时,集中精力思考一段时间,想一想关于这道题的知识点,从简单入手,不要把问题想得过于复杂,往往越是简单的做法越是有效。
在必要的时候给自己点积极心理暗示,例如“我会做,我一定能做出来”等。如果思考五六分钟还没有任何的头绪,就果断放弃,以免耗时过长,给自己本来就发慌的心雪上加霜。保持稳定的心态做下面的题,不要犯起倔劲与某一个题目死磕。
清点资源增强信心Q:还有几天就高考了,已经很难再学习到新知识,怎样复习更有效?
A:做到梳理知识和做题热身相结合。
高考前几天,梳理知识和做题热身同样重要。一味做题,忽视回归教材整合知识,对知识没有整体的把握,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明确、全面的估计,一旦遇到困难,则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容易造成考试焦虑,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如果一味看教材而不做题,则缺乏临场感,做题效率不高,俗称“手生”。所以此时的复习要梳理知识和做题热身相结合,在热身训练保持手感的同时,及时地系统地梳理下各学科知识脉络、知识要点、相关题型、易错题目等。犹如居家过日子,大笔开销前清点下存折账目,方能心中有数。
Q:临考前三四天是不是可以让自己完全放松,不读书了,放下包袱?
A:不可取。应以“积极休息”调整状态。
曾经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