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一种古老而神奇、历久而弥新的疾病,自《黄帝内经》记载以来,失眠这种病症就一直在中医学的疾病体系里。在《黄帝内经》里,失眠被称之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名称,并且对失眠的发病原因提出了三大因素,一是其他疾病比如咳嗽、呕吐、腹胀满等疾病,导致人体不得安卧,二是胃不和则卧不安,三是气血阴阳失和,导致不能入寐。失眠表面上看好像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它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和痛苦却并不轻松,这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状况会带来不利影响,还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等疾病,更有甚者,还可能诱发中风。所以,对于长期失眠的人来说,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失眠既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疾病,多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睡眠时间、深度以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要表现形式,轻则使人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或时寐时醒,或醒后难以再寐,甚至彻夜难眠、无法入睡。对于失眠的调理,中医有着更为奇妙的方式方法,不过厘清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的思路,显得尤为重要。一、病因病机对于失眠的病因病机,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第一就是情志所伤,这是很常见的;第二是饮食不节,这个在临床中也不少见;第三是久病体虚,毕竟气血不足也是失眠的根源;第四是心肾不交,心火独亢、肾阴不足,也会影响睡眠;第五是心虚胆怯,自古“虚烦不得眠”者,也是不计其数。所以,对于失眠的病因病机也并非十分单一,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以下我们一一来分析。1.情志所伤情志主要是人们情绪相关的问题,不过与失眠有关的情志主要与肝气郁结有关,有道是“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而肝郁这种情况也是一样,如果只是些许的肝郁,其实疏肝解郁就没事了,但是肝郁日久,就会导致肝郁化火,从而导致邪火扰乱心神,从而引起失眠。当然,还要一种情况就是“五志过极”,什么意思呢?喜怒忧思恐等五种主要情绪失控,都达到了极致,正所谓物极必反,从而扰乱心神,导致失眠。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导致失眠其实最主要是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正如《张氏医通·不得卧》中所说:“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脾胃虚弱,宿食内停,胃气不和,阳气浮越,这样的确也容易导致失眠。另外,过食肥甘厚味,容易生痰,痰火扰乱心神,也会引起失眠。再者,饮食不节,脾胃受伤,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心血也跟着不足,这样就会导致心失所养而引起失眠。3.病后、年迈,久病血虚无论是谁,大病一场之后,都会导致气血亏损,还有年迈之人,气血自然不能再胜从前,所以气血虚少,尤其是心血不足,就容易出现心失所养、心神不安,正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所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4.心肾不交正常情况下,心火是下济的,肾水是上行的,这样才能水火交融,在人体脏腑内也是这样,心肾相交,才会正常。但如果因为素体阴盛,又加上房劳过度,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导致心火独亢;又或者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等导致神志不宁,也会触发失眠。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所说:“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5.心虚胆怯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指出:“有心胆惧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寐者。”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虚烦不得眠的失眠病机,而且在临床上屡见不鲜。由于心虚胆怯,突然遭受惊恐之事,导致神魂不安,从而使人夜不能寐或者寐而不酣。二、临床表现对于失眠来说,临床表现基本上很明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通过睡眠之后也无法或者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这就是典型的失眠主证了。当然,也有人出现入睡困难,夜寐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眠,更有甚者,有的人甚至会出现彻夜难眠,也有的人还伴有梦多。短时间的失眠未必是病理性的,所以调整生活规律后也会好转,但如果调整生活规律之后,仍然无法缓解,那就有可能是病理性的了,这样除了失眠的主证之外,还会有诸如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甚至心神不宁等症状。三、辨证要点对于失眠这种病症来说,由于病机比较复杂,所以尤其需要强化辨证,如果没有正确的辨证,往往调理不好失眠症。那么,失眠症究竟应该如何辨证呢?最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辨脏腑,另一个则是辨虚实。1.辨脏腑失眠的中心C位是心,无论是任何病机,最终都是触发了心脏,导致心神失养或者心神不安,或者神不守舍,当然,失眠的病位不仅仅只是心脏,还与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可以说,失眠不离乎心,却不止乎心。比如急躁易怒而失眠,多为肝火内扰;如果遇事易惊,多梦易醒,多为心胆气虚;如果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失眠,多为脾虚不运;如果嗳腐吞酸、脘腹胀满而失眠,多为胃气失和;如果胸闷、头重目眩而失眠,多为痰热内扰;如果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失眠,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2.辨虚实失眠虽然很常见,但是如果病机的虚实不一样,那么调理方案也会截然不同,所以分清虚实很重要,那么,失眠的辨证中如何分清虚实呢?主要看症状,如果有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虚烦等症状,那大多与心血不足、脾失运化、肝失藏血、肾失藏精有关,多为虚证。如果主要有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状,多为火盛扰心所致,大多为实证。四、证治规律任何疾病在诊治过程中,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失眠也不例外。那么,失眠症的证治规律是怎样的呢?基本法则是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为主,以安神定志为辅。如果是实证,就要泻其有余,比如使用疏肝解郁、降火涤痰、消导和中等方法。如果是虚证,就要补其不足,比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等。当然,还有实证时间太久,导致气血耗伤,也会转化为虚证,成为一种虚实夹杂之证,这个时候需要攻补兼施。对于安神定志这种辅助疗法,在临床中也是比较多样化的,比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等法则。当然,失眠症容易引发心理困扰,所以也需要配合精神、心理疗法,以消除紧张焦虑,保持精神舒畅,这对调理失眠大有裨益。金兰
转载请注明:http://www.ycdyxf.com/smsl/9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