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病因失眠的病因多种多样,可由精神心理和躯体疾病引起,一般可分四类:(1)躯体因素:如关节痛、肌痛、心悸、气短、尿频、频频咳嗽和咳痰、饮酒、吸毒、睡眠中肌阵挛、瘙痒不止或不安腿综合征等均可导致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等都能使病人夜间易醒,影响睡眠质量,病人通常并不意识存在疾病,必须由医师确立诊断。(2)环境因素及不良睡眠习惯:如卧室内强光、噪音、过冷、过热等都使人难以安睡,旅行时差变换、车船飞机上睡眠环境突变也易引起失眠。不良睡眠习惯如睡眠时间无规律、午睡和卧床时间过多、睡前读小说、观看情节复杂影视剧、强体力或脑力活动、饮用咖啡和饮酒等。(3)精神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常伴失眠,正常人可发生,但为一过性。焦虑症病人多为入睡困难和易醒,人睡潜伏期超过30分钟,夜里醒2次以上。抑郁症病人以清晨早醒为主,半夜或凌晨醒来,多思考不愉快经历或事件,使抑郁更加重。睡眠多导仪检查NREM3、4期减少,1、2期增加,醒觉次数增多;REM潜伏期延长,时间缩短。(4)药物因素:如中枢兴奋剂苯丙胺、利他林、咖啡碱、麻黄素、氨茶碱等可引起失眠,酒精、巴比妥及其他镇静药戒断也可引起。长期服用安眠药可使NREM的3、4期睡眠增加、REM减少,但停药后NREM3、4期反跳性减少,REM反跳性代偿,使病人睡眠变浅、噩梦频繁。发病机制(1)心理生理性失眠:持续存在难以产生睡意的环境和缺乏睡眠相关行为的联想是导致失眠的外在因素。由于失眠与睡眠环境、睡眠时间、睡眠时行为刺激的反复联系,产生与睡眠不协调的过度唤醒。卧室成为条件性唤醒的重要因素,特点是只要睡在自己卧室内可整夜睡不着,当脱离本人卧室或常规睡眠时间与环境,如在客厅沙发上、旅馆或睡眠实验室内便能够获得较好的睡眠,对此患者常感到十分困惑。这恰与睡眠正常的人在陌生环境中首夜睡眠变差的现象相反,称为颠倒的首夜效应(reversefirstnighteffect)。尽管患者常否认存在心理应激因素,但常有肌肉紧张和血管收缩等躯体表现,如出现紧张性头痛或手足冰凉等。(2)起始失眠(initialinsomnia):表现入睡困难,常伴焦虑、恐惧或抑郁等情感障碍。早醒虽是老年人常见的现象,持续性失眠(maintenanceinsomnia)表现早醒或易醒,有时可能是抑郁症表现,不能再次入睡,REM睡眠不减少,只是提早出现,即REM睡眠张力增加。临床表现1.心理生理性失眠(1)青年期起病,中年期逐渐增多,儿童罕见,女性常见。占失眠患者的15%。表现愈不能入睡时愈试图使自己睡着,愈接近睡眠时愈显得兴奋与焦虑,形成恶性循环。试图入睡的意念成为失眠的驱动因素,看电视或看书时却可轻松入睡(无意识入睡)。卧室成为条件性唤醒的重要因素,存在颠倒的首夜效应。(2)晨起后头脑缺乏清晰感,有程度不等的不适、焦虑、急躁和疲劳,情感压抑,常表现被动或消极,注意力、警觉性、精力和对食物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cdyxf.com/smsl/9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