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隔21年,《海上钢琴师》居然在国内上映了。
4K修复版,高清大放送,专属版纪念海报,还请来了国内大明星配音英文旁白。
这次是认真的,老影迷们感动得痛哭流涕。
21年,当年看时还是毛头小子,如今都是好几个孩子的爹了。
有人为了彰显自己品味“装高级”而买票入场、朋友圈分享。
但更多的则是感慨“年少不听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
迟到21年
这部疯子电影为何现在才来?
《海上钢琴师》4K修复版首登国内荧屏,影迷们感慨有生之年。
年上映,21年来口碑仍然经久不衰,豆瓣九十多万人给出9.2分,位列影史第15名。
无论是画面,剧情,配乐都堪称文艺巨作,和同是托纳托雷导演的《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合称为"时空三部曲",经典无需多言。
这次的国内重映版,除了找来鼎鼎大名的设计师黄海操刀纪念版海报。
还请来了高晓松、谭卓、黄晓明、刘宪华等明星配英文旁白助阵。
截止目前,票房已累积超万,逆袭好莱坞大片《霹雳娇娃》,仅次于国内新片《大约在冬季》,成为同期第二。
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该片最终票房有望达到1.24亿。
迟到了21年,这部疯子电影才姗姗来迟。
老片重映,为什么是《海上钢琴师》?
近些年,新上映的电影不是投资过亿,特效炫技,就是流量云集,烂字当头。
技术很酷演员很美噱头很足,但看过后多数不是骂骂咧咧什么玩意,就是索然无味看过即忘,更难以像在《海上钢琴师》里一样获得恒久的感动。
毕竟身处快餐电影时代的我们,已经很难耐下性子去电影院看一部将近3小时的大闷片了。
所以,也不禁好奇,经典的电影那么多,为什么要选择引进《海上钢琴师》?
又为何在这个时间节点引进?
它在今天重映又是否有独特的意义?
这个问题,我们得思考下。
快餐时代
它是一面认清自我的镜子
首先,毫无疑问,“情怀”是最大的一张牌。
“一张电影票,赴一场迟到了21年的约。”
无剧透,可放心食用
电影只讲了一个故事,钢琴天才的传奇人生。
被遗弃的孤儿,无师自通的钢琴天赋,无论贫富阶层,在船上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无一不被打动。
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的一生: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
是的,他一生都漂泊在海上,有个执拗,就是他从不愿踏上陆地。
哪怕遇见了今生挚爱的姑娘,也没有痴情上岸生死追随,而是依然留在船上,陪伴大海。
这个男人不爱姑娘,只爱大海。
不要质疑,他不是渣男。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正打得火热,传统欧洲文明被战争洗礼,往日的荣光不复存在的20世纪初。
美国,正在成为希望的新世界大陆。
每年每月每天,都有无数欧洲移民耗费数日乘坐船帆涌入美国,往返于欧美大陆之间。
就存于这艘船上,船就是他的家。
海陆之路,他来返无数次,却没有一次下过船,踏入过无数人怀揣炽热梦想的向往陆地。
整部影片的叙事都带有时代挽歌的历史感,从出生那一刻起,仿佛就已注定个人命运终将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但这篇文章,蝉主想聚焦在身上。
不是文明沉沦的象征,也不谈新旧时代的碰撞,这篇文章里的,只当一个饱满的独立的人。
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钢琴天才,有魅力,自信,执着。
电影里那三场激动人心的斗琴,把上面说的他的优点一个不漏全揽括了,包括后面在波浪摇晃中弹琴帮助max缓解晕船。
这是个完美的天赋型艺术家。
但也有人说,是孤独的。
遗孤,没有父母,没有身份,直到死,他的身边也孤独地只有钢琴和大海。
用现在的价值观衡量,这个人实在孤独地可怜。
外面的世界没有去看看,没有知己没有爱人,没人陪没人爱。
我们可怜他孤独,但如今的我们,又何尝不能把他当面镜子,审视自己。
表面交友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