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1日,由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医师协会精神科专科医师分会、医院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睡眠与心身医学论坛暨年北京医师协会精神科学术年会”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闭幕。本次大会邀请到医院陆林院士、浙江大学段树民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AmitaSehgal教授、梅奥医学中心VirendSomers教授等数十位国内外睡眠医学、精神医学、神经科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进行了精彩报告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了睡眠医学、精神医学、神经科学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科前沿动态。
11.11上午上午第一组大会报医院神经生物检测中心主任唐向东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睡眠医学中心李韵教授主持。
医院神经生物检测中心主任唐向东教授应邀进行了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睡眠障碍”的报告。唐教授首先介绍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特点并指出睡眠障碍也是PTSD的特征之一。接着,唐教授详细阐述了PTSD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共病的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及其机制,并强调在PTSD治疗前进行OSA筛查至关重要,指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可改善OSA和PTSD共病患者的梦魇及整体PTSD症状。最后,唐教授强调治疗PTSD和OSA共病患者需多学科参与。
医院副院长、神经精神疾病研究所所长王高华教授就“抑郁症诊疗误区”进行了报告。王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精神疾病的现状,并纵向比较了流行病学数据的变化。随后,王教授介绍了抑郁症的诊断误区,重点讲解了与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焦虑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的鉴别诊断。最后,王教授指出了抑郁症目前存在的治疗误区,并对抑郁症的疾病管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副主任AmitaSehgal教授进行了题为“Usingsmallanimalmodelstounderstandwhatdrivessleep”的报告。报告以睡眠领域的两个重要科学问题为切入点,即睡眠的功能是什么;维持睡眠稳态的机制是什么。Sehgal教授指出,睡眠是动物世界高度保守的现象,果蝇也存在睡眠;并且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睡眠时长、多巴胺水平及投射存在差异,生命早期的睡眠损失或剥夺对果蝇的求偶行为及嗅觉等神经环路产生不良影响。果蝇的睡眠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多与睡眠相关的基因。Sehgal教授总结了利用果蝇动物模型研究睡眠遗传学的优点,并简要汇报了已经发现的基因突变及其对研究人类睡眠的重要启示。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心血管教授VirendSomers做了题为“FromAirwayOcclusiontoCoronaryOcclusion-OSAandMyocardialInfarction”的报告。VirendSomers教授详细介绍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和心肌梗塞的发病机制,指出OSA增加了罹患冠状动脉硬化的风险并对生理病理机制进行了解读;另外,OSA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的发作有明显的昼夜差异,更容易出现夜间心肌梗塞。最后,Somers教授介绍了名为“SleepApneaCardiovascularEndpoints(SAVE)”的临床研究,该研究表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能显著降低OSA患者打鼾和日间嗜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对预防OSA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缺乏有力证据支持。
中国医院汪卫东教授以“从失眠综合问卷(WIIQ)应用解读看中医心理学的规范化研究”为题作了报告。汪教授指出其团队编制了失眠综合问卷(WIIQ),以便全面了解患者失眠的临床表现和影响因素并指导治疗,特别是运用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进行治疗。汪教授强调,WIIQ的提出和本土化、TIP技术体系的开发都是为了进一步开展中医心理学的规范化研究,以患者为中心、中西结合的新疗法或许可以成为高效治疗失眠的一匹黑马。
第二组大会报告由医院副院长、神经精神疾病研究所所长王高华教授、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潘集阳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黄志力教授以“睡眠-觉醒调节中基底神经节的分子机制”为题进行了报告。首先,黄教授介绍了睡眠与不良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及睡眠医学的研究进展,并讲述了内源性睡眠调节物质、生物节律因素对于睡眠的调节;之后,黄教授分享了本课题组最新科研发现,包括光线对睡眠-觉醒行为的影响、基底神经节组胺能神经元对睡眠节律的调节等。最后,黄教授指出研究睡眠的目的是为了高效睡眠,更好生活。
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潘集阳教授作了题为“围绝经期女性失眠的临床诊疗”的报告。潘教授首先介绍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特点和症状表现,指出失眠是围绝经期女性的常见症状之一。接着结合最新研究详细介绍了围绝经期情绪与睡眠的关系,以及失眠的诱发因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罹患慢性疾病及药物治疗等)。最后,潘教授分享了围绝经期失眠的治疗策略,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斌教授就“睡眠节律障碍的评估和治疗”进行了精彩报告。张教授首先介绍了失眠的自然病程及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在持续性失眠中的应用。随后,张教授介绍了昼夜节律的评估方法,包括体动记录仪、节律标记物、多导睡眠监测等。最后,张教授详细讲解了昼夜节律障碍的治疗,包括时间疗法、生物钟重置、服用药物等方式。
医院院长张永华教授作了题为“失眠障碍-共病躯体疾病的诊治对策”的报告。张教授指出,医院门诊中40%左右的患者伴有失眠,常见的有功能性胃肠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内分泌疾病(糖尿病)以及神经系统、五官科、眼科疾病(青光眼)等,并逐一从疾病的共病机理、临床表现、诊疗策略、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另外,张教授呼吁精神科医师应主动掌握相关学科基本知识,提升为患者服务的能力。
11.11下午下午第一组大会报告由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教授、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王学义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孙伯民教授做了“强迫谱系障碍的手术治疗”的报告。孙教授指出,深部脑刺激(DBS)在治疗精神疾病如强迫症、厌食症、精神分裂症及成瘾障碍等方面有着显著效果。特别是在对强迫谱系障碍的治疗方面,不同位点的DBS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强迫行为,对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症及难治性厌食症也有效。孙教授强调,强迫谱系障碍常伴随睡眠障碍,有效治疗强迫症状对改善患者睡眠问题也有帮助。
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教授以“睡眠与电刺激疗法”为题进行了汇报。贾教授首先介绍了睡眠医学的发展及神经调节机制,并讲述了失眠的神经生物机制、行为学机制及临床常用的失眠疗法;接下来,详细介绍了电休克治疗、经颅直流电刺激、静电刺激的机制和对睡眠结构的影响,以及在睡眠研究中的应用;最后,贾教授强调了电刺激疗法在我国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中的发展潜力。
医院院长宁玉萍教授以“经颅磁刺激在老年抑郁症的应用”为题展开了报告。宁教授首先介绍了老年抑郁症(LLD)的疾病特征及流行病学现状,指出目前LLD治疗面临的困难及挑战。随后,宁教授简要阐述了LLD的治疗策略,着重分析了治疗新思路-经颅磁刺激(TMS)的发展历史、治疗方案选择、疗效、优势及局限性。最后,针对目前TMS的局限,宁教授讲解了结合神经导航技术、iTBS、加速rTMS等新型治疗方案。
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王学义教授就“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进行了精彩报告。王教授首先介绍了睡眠的结构和生理功能。随后,王教授介绍了睡眠与认知功能的前沿研究,着重讲解了不同睡眠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失眠障碍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最后,王教授指出了早期识别睡眠障碍的重要性,并讲解了治疗策略,包括睡眠卫生教育、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下午第二组大会报告由医院副院长孙洪强教授、河北医院王育梅教授主持。
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叶京英教授做了题为“睡眠呼吸障碍治疗的个性化选择策略”的报告。叶教授通过视频演示,介绍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解剖病理结构,指出改变解剖结构的方法之一是外科手术,需要准确判断气道塌陷的部位、力度、形成结构,以便选择手术方式;改变解剖结构的方法之二是CPAP,主要针对由气道塌陷、通气控制等引起的OSAHS。因此,叶教授强调OSAHS需要对因治疗,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河北医院王育梅教授作了题为“睡眠、昼夜节律和双相障碍”的报告。首先,王教授对“昼夜节律”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正常的昼夜节律对维持睡眠觉醒周期和幸福感起着重要作用。随后,王教授提出双相障碍与睡眠障碍及节律紊乱在病理生理学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双相障碍中,夜晚型睡眠与昼夜节律时相延迟有关。最后,王教授简单介绍了时间治疗学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幸福生活之道。
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宿长军教授以“不宁腿综合征的长程管理”为题进行了精彩汇报。宿教授首先介绍了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分型、特点及诊断标准;之后,讲解了不宁腿综合征的共患病,包括脑卒中、帕金森综合征、多发性硬化及偏头痛等,并介绍了不宁腿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最后,宿教授讲述了不宁腿综合征长程管理中的重点难点以及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方法等。
柏林夏洛特医学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ThomasPenzel教授进行了题为“ComorbidityforEuropeanSleepApneaPatients”的精彩报告。Penzel教授首先介绍了睡眠呼吸暂停及其共患病的诊断依据,其中详细介绍了SCOPER分类系统。随后,Penzel教授简单介绍了德国常用的家庭睡眠呼吸暂停监测(HSAT)设备。Penzel教授重点报告了睡眠呼吸暂停的常见共患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以及心电图在睡眠呼吸暂停共患病中的临床意义。最后,Penzel教授提出,应该根据睡眠呼吸暂停的病因,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
医院神经内科王赞教授围绕“中枢性睡眠增多患者动态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展开学术交流。首先,王教授对特发性睡病的概念及睡眠/觉醒系统涉及的神经环路及生物学机制进行了讲解。随后,王教授概述了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评估方法。最后,王教授介绍了其团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发现睡眠增多病人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
本次大会闭幕式由医院副院长孙洪强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院长陆林教授致辞。陆院士首先祝贺本次大会圆满结束,感谢全体会务人员的精心筹备,感谢全体嘉宾及全国同道的热情参与。他指出,本次会议报告内容丰富、务实,且定位于国际前沿,本次会议让大家对睡眠障碍相关疾病以及其他精神疾病的生物学机制和临床诊疗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国内相关学科的科研与临床发展。最后,陆院士期望在明年的大会上与大家再见。
参会代表风采
本次大会参加人数再创新高,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道们均对本次大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家纷纷表示专家们的报告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并且广泛涉及国际最前沿的基础与临床发展动态,给大家带来了最新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理念与思路。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论坛的召开!
文章:睡眠医学科
编辑:党委院长办公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