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画家的作品-《世界地图》在保利秋拍预展上杵着,然后围观群众觉得这位老师作品总是那么的逼真。包括裂纹。。。后面突然发现,这真的是裂了,好了,炸了,这么好的画裂了,藏家要纠结得失眠了。(其实专业的说法不是裂,是脱落)。这位老师被收藏的作品很多,其他藏家是否应该纠结?或者收藏其他艺术家作品的藏家也会不会一起纠结,这个难以揣摩,但是这幅作品开裂的真实原因,以及延伸出来的一些问题倒是有一些。
这幅画开裂脱落差不多早在四五年前我就有所耳闻,而且有很多猜测,一部分认为这位老师当时这幅作品是使用了马罗吉媒介——国内也称伊维尔媒介或者神油(这称谓。。。我去)。因为当时可是有一批艺术家使用这个“神油”,还有一部分认为他用了成品布,或者用了乳胶,底子没有做好,更有说这位老师技法有问题,反正各种猜测都有。
最后听说这幅画想拿到俄罗斯去修复,但是最后不知道到底是怎么样,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画层剥离,脱落。
在具体分析作品出现的原因之前,
我们和西方大师的作品做一个比较,视线一拐,请瞄下面。老拿这两兄弟说事真不好意思。瞄。
看,没有开裂,保存完好。那人家两兄弟的画为什么那么牢固稳定?中国油画和西方油画的耐久上真的差那么大么?其实不然,并不是我们意淫的那样。先拿这两兄弟说吧。
第一,人家不是正儿八经的油画,那时候还木有油画,叫坦培拉油彩混合画法。具体为什么牢固就不罗嗦了。
第二,人家是木板,木板和布相比,木板的收缩更小,而且也可以抵御一定的物理挤压。反正就是更稳定啦。
这幅画其实问题多多,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开裂和脱落只是作品损坏的一方面而已,瞄下面。
但是大家知道么,就算这样的作品好像裂纹比较少,就感觉保存很完美了,错了。
这幅画已经褪色,而且比较严重,褪色和泛色渗色都是更让人头大的问题。这可不是艺术家自己画出来的透明色(地板和dog),特别是含铅的颜色会随着时间而“皂化”,逐渐变的透明,就是覆盖不住底层啦,底层就漏出来了,是不是感觉很透明色?旁边的狗狗再过一百年不知道还在不在,现在已经模糊了,透明了。
这种类型的作品太多,看,没怎么开裂,但是色层已经严重退化,底色慢慢露出来,大家看到的大师做那种非常整的调子感,是因为颜色透明化,透出底子导致的。
(学技法的同志们注意了,真不是大师故意干成这样,是时间干的。图片是看不出视觉色层,只能看到物理色层,只能看到所谓的叠加和遮挡。),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师原作和实际大师刚创作完的作品效果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往往会在错误的地方思考技法和材料,这两兄弟的作品只是一个缩影,早期到近代的艺术家作品都是出现了各种问题,所以必须要学会分辨。
西方很多油画作品都是类似,我还依稀记得很多展览,木板上面的作品崭新如初,而纤维布的作品则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大师作品很多都是被修复过的,只是修复师真的牛逼,一般人还真看不出来。紫外线下的大师作品,没错,有开裂。好大的几条沟呀。
是的,开裂剥落,看点近代的大师,
“鬼知道这张画经历过什么”。
拉斐尔前派,后面的印象派等其实作品开裂剥落非常多,印象中最狠的就是拉斐尔前派,匈牙利画家蒙卡琪和他的一帮子朋友,学生的作品,都出现了各种问题,你想得到想不到,损害程度从小到大都有,(找图真很辛苦,勉强找了一张)
可以这么说,看的仔细点,每次看展览都可以看到油画作品存在问题。所以不回避这些,相比之下看国内,都一个样。艺术家材料运用并非十全十美。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材料商和厂商,让全世界艺术家越发“懒惰”,外国如此,中国也是这般。我们可以做的只是呼吁更多艺术工作者结合科学,更合理的使用和保养这些艺术品。
那画面出现问题是应该被正视的,国外作品一样也出现着各种问题,只是我们看到的多数都被修复了,但是总体看来,国内油画的寿命明显低于国外的油画作品,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是要引起重视的。两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油画中一直被忽略的事实》也谈到这些问题(当时写的比较愤慨)。
两方面原因:艺术家和藏家。毕竟大家都没有那么了解材料特性,也不具备较全面的保护作品的知识,(真的搞起来是要饿死修复师?)国外作品寿命总体要长于中国多数的油画作品,除了藏家或博物馆保护得当,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本身质量也是杠杠的。
我们从开题的这位老师的作品破损痕迹看,最大一个原因就是后期储藏,且有直接关系,遂导致作品受到严重的摧残。
从作品剥落情况看,结合传言和分析,作品应该是长期侵泡水里或者受潮气侵袭所致。因为自然脱落和开裂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所以虽然是人为不当所致,但肯定不是恶意。
问个大家有意思的问题,如果非要拆画,拆下来后怎么卷才是科学的?
正确的是:正面朝外地卷,而且要轻松哦,这样才不会挤压色层。但是一般人为了保护画面,喜欢朝内卷。因为开头这幅画是被拆下来过的,卷起来储藏。
因为卷的方式未必合理,导致挤压色层开裂,(重点来了)裂纹的存在让湿气能通过底子,在色层和底子之间来回并蔓延开来,肆无忌惮的,时间一长,造成了色层和底子的分离,在随着支撑物的伸缩(亚麻布干湿会有伸缩),分离的色层大片剥落。打开作品时候太快也可能导致进一步损毁。
这个要非常缓慢,因为色层长时间已经定型,猛一用力,后果你懂的。
同样,其实伦勃朗的画面也经受过一样的摧残。
《夜巡》被裁减过。年秋,因战争,放入圣彼得堡山的山洞,整整5年,不过《夜巡》是用木箱子包裹,被维护的很好。而且作品拿出来之后没有出现剥落之类的问题。但是后面还是被人拿刀割了,还被泼过硫酸。
总而言之,油画作品出现问题是常态,我觉得不足以为奇,国内外都一样,不然修复师天天修复什么呢?
中国油画发展实际上还是比较年轻,我们达不到博物馆级别的保护,也达不到材料学家那样精通材料,但是适度了解下材料,适度了解下合理储藏油画作品,总是有百利无一害。
而且通过这位老师作品的损坏,我只想说希望这只是一个个例。(实际真的只是个例,据了解其他作品目前保存较好)。
但是艺术家的画面没有出问题,不代表就没有问题,只需要一个诱因。
总结一下可能导致画面脱落的因素:
(艺术家该做好的分内事)
1.你底子真的太平了,而且还是丙烯底子,底子太平会减弱绘画层的摩擦力和附着力。
2.胶层过厚,出现绘画层底子层连带胶层一起走你。
3.材料用的五花八门,比如油彩与油彩之间夹丙烯或者其他异物。不合理使用材料。
4.布被腐蚀了。
5.摆放的时候后面有硬物长期顶着。
6.老化的油画很脆弱,无论搬运和清洗需都要小心。
7.用松油画的画。
8.用丙烯颜料做底子。
9.用了伸缩率极不相同的纤维,加剧了底子和色层的扭曲。
10.应该还有,暂就这么多。
下面我来说下如何来维护画面,不让作品过早的夭折,因为油画作品保存对环境、湿度、光线、防尘、防虫、防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如果缺乏保护的意识,那么后果很严重。。。
在保证画面的材料和技法的合理运用下,常规的维护如下:
(藏家和艺术家都应该注意的)
1.上光油是最后一道工序,其作用这里就不赘述了。(不懂的翻前几期)
2.定期清洗画面的灰尘或其他异物,这些不及时清除可能会嵌入光油层或颜料表面,后期难以除去。(用软刷或者吸尘器)
3.储藏作品避免温差大或者湿度大的环境,比如暖气管,比如浴室。
4.储藏作品背后最好加块背板,防潮。(受潮会怎么样,看前面)
5.尽量不要卷起你的画,如果非要,那么正面朝外。打开作品时请慢慢的来,这个时候用力太猛,色层容易崩裂,加剧作品损坏。
6.油画作品用气泡袋包裹之前最好用无酸纸垫里面。
7.油画储藏环境最好有一定光线哪怕是微弱的。可以选择低紫外线或有紫外线过滤套的日光灯(紫外线是导致很多材料退化的元凶之一)。
8.高温导致油画容易发粘,粘灰尘,所以合理储藏环境温度是18°C-22°C,相对湿度45-55%RH,储藏受光不超过50lux,展览时50-lux。湿度过高导致霉菌生长。
9.光油是会发黄的,需要邀请专门的修复师更换。现在合成树脂光油寿命长,传统相对短暂,达玛树脂光油年龄在20-50年之间。
10.画面出现严重的问题,应联系修复工作室。
11.大概就这么多吧,如果您是职业藏家,请翻阅专门的相关书籍。
最后的最后,艺术家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不容易,无论是藏家还是艺术家,请善待自己的作品或藏品。
刘凯古典油画技法与材料工作室
--如有疑问可以咨询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