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深圳市沙头角鱼灯节开幕

首届深圳市沙头角鱼白癜风原因灯节开幕

“咚咚咚咚……锵咕隆咚锵……”伴随着一阵急促的锣鼓、唢呐、号角、大查、小查声,一条威武的红色雄鲤领头,七八条娇艳的雌鲤跟后,“游”了出来……9月8日,在深圳中英街沙栏吓村广场上,沙栏吓村民用精彩的鱼灯舞表演,拉开了以展现鱼灯文化为主题的“首届深圳市沙头角鱼灯节”的序幕。

来自广州番禺沙涌村的鳌鱼舞、河源连平高莞鲤鱼舞、潮州鲤鱼舞、香港新界水上迎亲舞队等具有岭南特点的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在中英街进行了巡游演出。各种各样的鱼灯舞表演,让生活在中英街上的深港两地居民可开了眼,许多居民听到喧天的锣鼓声后,便走出家门,观看鱼灯文化的表演,并直呼“精彩!”

沙栏吓村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沙栏吓村吴氏族人的先人根据鱼类的习性世代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舞蹈。表演鱼灯北京国际白癜风医院舞时,舞者单手举灯,舞步主要以低马步俯身曲背运行穿插,奇妙地把身体收藏于鱼灯的背后,突出鱼灯的形象,集中体现了鱼灯的舞姿和舞蹈情节。沙栏吓村的鱼灯舞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趣味性和观赏性,鱼灯舞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多年来还联系着深港两地同胞的情怀,对研究岭南客家文化、海洋文化、审美学、民俗学和深港两地的关系史,都具有较高的价值。2008年,沙栏吓村鱼灯舞被文化部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

广州番禺沙涌鳌鱼舞是番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鳌鱼舞不但有着神话般的美丽传说,而且在舞蹈的表演情节和道具制作上都显示出水乡特有的色采。由于沙涌村世代传承这1舞蹈,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河源连平高莞太平村鲤鱼舞被列为河源市第一批非遗保护项目;潮州鲤鱼舞源自唐朝,从宋朝开始流传于民间,表演时形象地展现了鲤鱼出滩、跃埂、啃泥、抢食、穿莲、送鱼、三相、比目、打春、产卵、5相、化龙等动作,把鲤鱼的生活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鲤鱼舞在2007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深圳市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深圳博物馆副馆长蔡惠尧表示说:“把广东省内‘非遗’保护项目中的‘鱼家族’,会聚到中英街,向众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鱼灯文化,为鱼灯舞的交换和传播搭建了一个平台。鱼灯舞虽为同一类型,但由于鱼灯文化内涵各不相同,情势各异,比如潮州的鲤鱼舞源于神话传说故事;广州番禺的鳌鱼舞则源于本地的鳌鱼崇拜;河源连平的鲤鱼舞则表现了人和鱼虾之间幽默的表现技能;沙头角中英街沙栏吓村的鱼灯舞则再现了原始的祭鱼遗风。通过这类交换、展演,可以推动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ycdyxf.com/xgyy/8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