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感知(sleepperception)是指个体对于睡眠状态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对睡眠数量与质量的主观描述,这种主观评价已经成为睡眠障碍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首要依据。通过对比分析失眠患者主观评估的睡眠参数与经过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检测的客观睡眠参数,研究者发现部分失眠患者主客观睡眠参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患者低估了自身的实际睡眠时间与睡眠质量。年睡眠障碍国际分类修订版(ICSD-R)将这种情况归为内源性睡眠障碍的一个临床类型,为“睡眠状态感知障碍”(sleepstatemisperception),亦称为“假性失眠(pseudoinsomnia)”、“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insomnia)”或“主观性失眠(subjectiveinscrnnia)”,认为其在临床全部失眠患者中不足5%。临床逐步发现这种睡眠感知障碍普遍发生于各种不同原因导致的失眠患者之中,有较大样本研究显示,高达50%的失眠患者存在睡眠感知障碍,所以对于“睡眠状态感知障碍”成为一个独立临床诊断分类实体存在争议,临床也缺乏明确可操作性的定量诊断标准。年发布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三版(ICSD-3)便已经摈弃了“睡眠状态感知障碍”这一失眠的诊断分类。在近年的临床工作中,笔者逐步发现睡眠感知障碍已经成为临床医师对失眠诊断与疗效进行正确评估的重要干扰因素,所以有必要了解睡眠感知的形成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有于失眠的正确诊断、鉴别与疗效评估。
一、睡眠时间感知的理论与临床睡眠感知的依据主要来自对睡眠时间参数的估计和判断,这一过程包括时间感知(感觉和知觉)、时间认知和时间认知心理,各自在时间估计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并产生交互影响。对于时间估计和判断的结果形式主要包括时间点(时点)、时间距离(时距)和时间序列(时序)。认知心理学家提出多种理论模型来解释动物的计时行为。内部时钟模型(internalclockmodel)认为时间信息来自由某种经活动所驱动的计时装置,人对时距的知觉就如同“看表计时”一样读取即可。而记忆乱(memory-basedmodel)和注意模型(attention-basedmodel)则认为时间认知主要是受记忆、注意等认知因素的影响。个体对时间的认知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时间的长短、间隔、顺序、刺激出现的时点及个体的认知因素、既往对于时间的主观经验和人格特征等,通常个体总是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判断而产生结论。
睡眠感知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睡眠进程(时间)的评估和总体评价(质量)两个方面。睡眠时间感知参数的产生基于机体对睡眠发生和持续时间的认知过程,包括时距和时序的判断。一般来讲,对睡眠进程的评估与总体评估是一致的,总体睡眠质量的好坏依赖于睡眠的时间参数是否满足机体的需求。因此,对睡眠时间的感知和判断是睡眠感知的基础,具体参数包括潜伏期、总睡眠时间和觉醒时间等,总睡眠时间是进行睡眠质量判断的重要标志。
根据时间感知的理论模型,睡眠障碍患者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自身对于睡眠感知的判断。根据“内部时钟模型”,人类是通过内部“计时装置”来判断时距。失眠患者睡眠结构连续性异常,其中部分成分显著减少或缺失,导致睡眠时间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时间数量与连续性的变化通过影响“计时装置”的判断而改变了对时间的感知,将导致患者对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和觉醒时间的判断产生误差。而依照时间感知“记忆模型”和“注意模型”理论,当个体实际睡眠时间减少,或在心理上对于睡眠的白癜风能否彻底治愈北京正规的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