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
失眠中医称不寐,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是中医神志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不寐病名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中医古籍中亦有“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等名称。临证轻者入寐困难,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重者可彻夜不寐。人体正常睡眠乃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结果,这种规律如果被破坏,就可导致不寐症。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虚实两方面,实者为七情内伤、肝失条达、饮食失节、痰热上扰;虚者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劳倦过度、心脾两虚。
治疗方案
取超微中药夜交藤、珍珠母、合欢花、远志、何首乌、女贞子、黄连各等份,每贴取2-3g药物,以水蔓菁为溶酶,调匀置于消肿止痛贴上。
选穴:取双侧三阴交,照海,涌泉,内关。每次选2-3个穴位进行贴敷,上述穴位交替使用,适当多贴效果好。
治疗效果
治疗后第二周,治疗56例,治愈3例,显效10例,有效3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2.1%。治疗后第四周,治愈8例,显效19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9%例。
心得体会
目前对失眠的治疗有心理疗法、西药内服法、外治法等多种治疗方法,单纯心理治疗难以根治本病,口服睡眠诱导剂或镇静催眠药,虽然起效快、见效强,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潜在的成瘾性,并且部分药品价格高、疗效不稳定。而中医药以其辨证治疗、疗效稳定等特点,成为现代治疗失眠症的首选方法之一。
究其原因中医认为失眠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和,阳不入阴,阴不敛阳,神不守舍,而导致夜寐不安,甚至彻夜不眠等症。《类证治载.不寐》言“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阴也”,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位阳虚不得入于阴,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心主神明,心神得养,神安则寐,而阴阳气血之来源,由水谷精微所化,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邪火不扰动心神,调节有度,内藏于肾,化而为精,上奉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则神志安宁。选用中药夜交藤,珍珠母,合欢花,远志,何首乌,女贞子,黄连、夜交藤、生首乌味甘,养血安神,合欢花安神解郁,能使五脏安和,心志欢悦,三者相须为用取效:配以珍珠母,清泻肝火,珍珠母兼入心、肝两经……故涉神志病者,非此不可(《中国医学大辞典》言):黄连入心肝经,善清实火,“黄连,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大约同引经之药,俱能入之,而入心尤专任也”(《本草新编》);女贞子入肝肾经,补养肝肾之阴,三者合用助阴潜阳;并配以远志开心气而宁心安神、通肾气而强志不忘,交通心肾、安神定志。贴敷于双侧三阴交、涌泉、照海、内关,通过经络传导,调理气血,“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使阴阳相交,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