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导读
针对两个样本分别使用潜类别分析后,研究者确定了失眠障碍的五个新亚型:高度痛苦;中度痛苦,对奖赏敏感;中度痛苦,对奖赏不敏感;轻度痛苦,高度反应性;轻度痛苦,轻度反应性。各亚型特征详见下文。
这些亚型在平均4.8年的随访期内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且不同亚型的差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例如,不同失眠亚型个体的抑郁终生患病率可相差5倍之多。
?
目前,失眠障碍已成为全球第二常见的精神障碍,每3人中就有1人存在睡眠问题,每10人中就有1人满足失眠障碍的正式诊断标准。失眠障碍不仅伤身,而且伤「心」——失眠是抑郁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然而,针对失眠这样一组异质性很高的临床状况,人们的认识仍有待深入。
以失眠亚型为例,我们目前仍依靠与睡眠直接相关的临床特征对患者进行分类,如所谓的「初段失眠」。此类分型方法有本末倒置之嫌,信效度不理想,难以进入主流疾病分类学系统,也阻碍了我们对于失眠潜在机制的理解。有研究者提出,如果从更稳定的、与睡眠本身非直接相关的生物学特征出发,我们有望得到更清晰的失眠亚型,进而更好地指导基础研究及临床个体化诊疗。
研究简介
在这一背景下,荷兰神经科学研究所TessaFBlanken及其合作者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研究,旨在使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基于一组多维度的生物学特征探索更确切的失眠亚型。本项研究于1月7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精神病学》(影响因子15.)。
本项研究的设计较为复杂。简言之,研究者开展了以下工作:
1.年3月2日至年10月28日之间,从荷兰睡眠登记数据库(NSR)纳入了一批成年(≥18岁)受试者,对其进行线上随访,要求受试者完成34个问卷中的至少一个,以获取其特质、睡眠、生活事件、健康史等数据。按要求完成问卷的受试者形成队列1。
2.基于队列1的数据,使用潜类别分析确定了失眠障碍的亚型。
3.年6月12日至年11月26日之间,从NSR纳入了另一批不重叠的受试者,形成队列2,并再次进行了潜类别分析,以确认上述模型是否可靠。
4.针对队列1中的部分受试者,在数年后再次进行了评估,以确认上述亚型是否稳定。
5.分析和比较不同亚型个体的一系列特征,以确认上述分型的确具有临床指导意义,而非「花拳绣腿」。
具体研究设计及统计学方法详见原文。
研究结果
共有名受试者完成了至少一个问卷,形成队列1。其中,人(51%)「很可能」(probable)罹患失眠障碍,定义为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10;另外人(49%)ISI<10,作为对照。
针对人(其中人完成了至少10个问卷)开展潜类别分析后,研究者确定了5种全新的失眠障碍亚型(括号内为所占比例):
亚型一:高度痛苦(19%)
该亚型个体有三个维度与对照差异巨大,超过2个标准差:1.睡前唤醒水平很高(Cohen’sd=2.55);2.负性情感水平很高(d=2.31);3.主观幸福感很低(d=2.15),所有p值均<0.。除上述三个特征外,该亚型在其他大部分特征上与对照相差1个标准差以上。
总体而言,亚型一的个体可以被视为「高度痛苦」的失眠障碍患者。
亚型二:中度痛苦,对奖赏敏感(对愉悦体验的反应完好,31%)
该亚型个体在睡前唤醒水平(d=1.57)、面对应激时的失眠反应(d=1.38)及负性情感水平(d=1.12)方面与对照相差1个标准差以上,所有p值均<0.。然而,该亚型的个体并无显著的正性情感缺乏、正性反刍受损、体验愉悦的能力受损等,后两者的表现甚至似乎高于对照。
总体而言,亚型二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生理性失眠」,痛苦程度为中度。
亚型三:中度痛苦,对奖赏不敏感(对愉悦体验的反应受损,15%)
该亚型个体主观幸福感降低(d=1.89),正性情感减少(d=1.34),愉悦体验减少(d=1.00),均与对照相差至少1个标准差,所有p值均<0.。事实上,该亚型的正性反刍及愉悦体验是所有亚型中受损最严重的。该亚型的睡前唤醒水平同样显著异于对照(d=1.42;p0.)。
总体而言,亚型三同样可视为中度痛苦,但与亚型二的突出区别在于正性情感(d=1.55)及正性反刍(d=1.55)减少。
亚型四:轻度痛苦,高度反应性(生活事件后长期持续失眠,20%)
相比于对照,该亚型在遭遇生活事件后失眠的时间更长(d=0.94),童年期创伤(d=0.82)及疲乏(d=0.60)更突出,所有p值均<0.,但与对照的差异不是很大。
总体而言,亚型四的痛苦程度较轻,对生活事件呈现高度的反应性。
亚型五:轻度痛苦,轻度反应性(15%)
相比于对照,该亚型在遭遇生活事件后的失眠时长(d=–0.64)、严重度(d=–0.51)、童年期创伤(d=–0.41)及反刍(d=–0.55)的表现优于对照;然而,该亚型的行为激活水平较低(d=0.59)、愉悦体验减少(d=0.46),疲乏更突出(d=0.43)。
总体而言,亚型五的痛苦程度同样较轻,与亚型四的差异在于反应性较低,失眠的时长更短(d=1.68),严重度更低(d=1.04),童年创伤史不显著(d=1.11)。
五种亚型的特征如图1:
图1不同亚型个体相比于对照的特征差异(TessaFBlanken,etal.)
研究者纳入了名与队列1不重叠的、「很可能」罹患失眠障碍的受试者,形成队列2,发现五分类模型的拟合优度仍最理想。无论队列1还是队列2,将受试者分类为某种单一亚型的后验概率均很高(0.91-1.00)。
队列1的名受试者中,有人在平均4.8(SD1.6)年后再次接受了评估。此时,这些个体维持其原始亚型的概率为87%,提示稳定性较理想。
关键在于,不同失眠亚型的个体在很多方面的确存在显著差异,包括发病轨迹、对治疗的反应、脑电图特定生物标志物、罹患抑郁的风险等,具有很强的临床意义。例如:
▲亚型一及亚型二的个体中,有一半自青少年期开始即出现入睡困难;亚型四和亚型五的个体中,有一半在四十岁之后才出现入睡困难。该结果提示,亚型一及亚型二中,传统意义上的「特发性失眠」个体较多。
▲神经系统疾病在亚型五中最常见,在亚型二中最少见;一些未特定的症状在亚型一中最常见,在亚型五中最少见。
▲抑郁在亚型一的个体中最常见,亚型二个体罹患抑郁的比例为亚型三的三分之一,不同亚型个体的抑郁终生患病率可相差5倍之多。
▲偶尔使用苯二氮?对五个亚型个体的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晨间早醒及日间疲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使用苯二氮?后,亚型二和亚型四的个体睡眠维持困难的改善最为显著,而亚型三个体则无明显获益。如图2。
图2苯二氮?用于不同亚型个体时对睡眠不同时相的影响(TessaFBlanken,etal.)
▲使用失眠认知行为治疗时,亚型二个体入睡困难的改善显著优于亚型四;事实上,失眠认知行为治疗针对亚型四个体的入睡困难似乎无效(相比于等候接受治疗的对照)。
……
结论
研究者认为,通过使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失眠障碍可以基于情感、人格及生活史特质等划分为5种较为确切的亚型;这些亚型在4.8年的随访期内保持稳定,可以在另一个非重叠样本中得到复制,且不同亚型的个体的确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差异。上述分型有助于预防失眠相关的抑郁,降低失眠的异质性,区分失眠的不同病因,以及研发个体化更强的失眠治疗手段。
文献索引:TessaFBlanken,JeroenSBenjamins,DennyBorsboom,etal.Insomniadisordersubtypesderivedfromlifehistoryandtraitsofaffectandpersonality.LancetPsychiatry.PublishedOnlineJanuary7,.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