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律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在工业发达的现代社会,又出现了白天睡觉,夜晚活动的“夜游神”。但是在近地轨道飞行的载人航天器一般90分钟左右绕地球飞一圈,也就是说,一个昼夜的周期只有90分钟,白天黑夜各45分钟,24小时内有16个昼夜交替变化。这种昼夜节奏的变化,使宇航员既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能黑夜工作,白天睡眠。为了保持在地球上形成的生命节律,航天飞行中仍以24小时为周期安排宇航员的作息时间,一般8小时工作,2小时用餐,1.5~2.5小时锻炼,3.5~4.5小时自由活动,8小时睡眠。为了不使快速的昼夜节奏影响睡眠,睡眠时应戴上眼罩。更先进的办法是用灯光亮度的变化来模拟地面上的昼夜节奏,以保证宇航员能很好地睡眠。但是,各种仪器设备工作时产生的噪声仍然会影响宇航员的睡眠。因此,在太空睡眠时还应戴上隔音帽。而进一步的措施是将卧室与其他部分隔离开,用消音材料降低噪音的强度。为了使宇航员能很好地睡眠,地面上也停止与他们的无线电联系,以免打扰他们。在多人飞船上,一般采用轮流工作制,以保证每个人的睡眠。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偶然因素影响宇航员的睡眠。如年3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飞行时,因座舱中的静电干扰,指令长洛马斯大部分时间都没睡好,静电的“噼啪”声也影响其他宇航员的睡眠,使大家都很疲劳,地面指挥中心不得不重新安排他们的日程。一些宇航员初进太空时,也会因兴奋而睡不好觉,也有因工作太累和其他种种原因而失眠的,这就需要依靠药物的帮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