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的国际分类通常包括11大类,共88类型。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临床常见类型之首。
失眠
1.按其表现形式分为三种
(1)入睡性失眠:就寝后经30分钟,甚至1~2小时还难以入睡。
(2)睡眠维持性失眠:睡眠表浅、易醒、多梦,每晚醒3~4次以上,醒后不能再度入睡,每晚觉醒期占15%~20%的睡眠时间(正常人一般不超过5%)。
(3)早醒性失眠:表现为时常觉醒、晨醒过早,离晨起时间还有2小时或更多时间就觉醒,且再次入睡困难或不能再次入睡。
2.按失眠时间的长短分为三种
(1)一过性失眠:指偶尔失眠。
(2)短期失眠:失眠持续时间少于3周。
(3)长期失眠:失眠存在时间超过3周。
3.按病因可分为五类
(1)躯体原因:过度疲劳、疼痛、咳嗽、心源性或肺源性气急、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心悸、各种原因引起的尿频等均可导致失眠。以时常觉醒为主。
(2)环境因素:生活环境改变,如上、下夜班,乘坐车船、航空旅行的时差、寝室中的噪声或亮光均可影响睡眠。一般短时间内能适应。
(3)精神因素:兴奋、焦虑或恐惧等常易造成短期的失眠,以入睡困难为主。抑郁症患者睡眠中易醒、早醒。24小时脑电图发现睡眠中可见觉醒期明显延长。
(4)药源性:有些兴奋剂如咖啡、茶、酒、麻黄碱、氨茶碱等均能引起失眠。
(5)特发性失眠:是指于儿童期起病的失眠,患者终生不能获得充足的睡眠。
失眠的定义
失眠(Insomnia)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如疲劳、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失眠有两个基本因素:
①正常睡眠被扰乱;
②睡眠扰乱对患者白天的活动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失眠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实(觉醒过多)、睡眠表浅(缺少深睡)、早醒和睡眠不足。其中入睡困难、易醒和早醒最多见。入睡困难多见于青壮年,而早醒则多见于老年人,睡眠维持性失眠则多见于躯体疾病。
失眠的病因
1.躯体因素
①脑部疾患累及与调节控制睡眠各期有关的脑部结构,如下丘脑前部、丘脑、脑桥和中缝核等,影响了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的发生而引起失眠;见于脑血管病、外伤、脑炎特别是脑退行性病变等脑部疾患;
②其它躯体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经期、更年期等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其引发的各种症状:疼痛、瘙痒、耳鸣、心悸、气短、尿频等均可引起失眠;
③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亦可引起失眠症状。
2.环境因素
如倒班、时差、睡眠环境光线过强、周围噪音过大、过冷或过热等不良因素均会影响睡眠质量。
3.心理及精神因素
如思虑过度、兴奋不安、焦虑、烦恼、抑郁等。包括各种精神疾病,如躁狂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尤其以抑郁症失眠常见。
4.药物因素
①中枢兴奋药的兴奋作用可导致失眠,如苯丙胺、咖啡因、皮质激素和抗帕金森病药等;
②大量饮用浓茶或咖啡、饮酒可导致失眠;
③药物副作用干扰睡眠,如拟肾上腺素类药物引起的头疼、焦虑、药物过敏引起的皮疹等均可影响睡眠;
④有镇静作用的药物会产生觉醒/睡眠节律紊乱及撤药反应能引起反跳性失眠等。
5.生理因素
如老年性失眠。老年人健康差,白日活动和光照少,躯体疾病多,服用药物机会增加,以及老年期易发生各种精神心理改变等均可影响睡眠。
失眠的诊断要点与标准
(一)诊断要点
1.主观标准(临床标准)
(1)主诉睡眠生理功能障碍;
(2)白日疲乏、头胀、头昏等症状系由睡眠障碍干扰所致;
(3)仅有睡眠量减少而无白日不适(短睡者)不视为失眠。
2.客观标准
根据多导睡眠图结果来判断:
(1)睡眠潜伏期延长(>30分钟);
(2)实际睡眠时间减少(每夜不足6.5小时);
(3)觉醒时间增多(每夜超过30分钟)。
(二)诊断标准
依据《中国精神科学会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1.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症状,其它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入睡、醒后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
2.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3.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
4.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
失眠的评估方法
1.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
AIS是根据ICD-10失眠症诊断标准制订的失眠严重程度评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诊断效能,且具有简洁适用的特点。
2.睡眠障碍量表(Sleep Dysfunction Rationg Scale,SDRS)
SDRS是我国张宏根等人自行设计的睡眠障碍量表。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条目设置方面SDRS都与AIS相似。量表共有10个条目,采用0~4分五级评分,各条目均有评定指导语和评分标准。量表内容基本涵盖失眠症的症状,着重对失眠的严重度进行总体评价,也可以对失眠的不同临床表现形式进行概括描述。
3.睡眠日记
通过追踪患者较长时间内睡眠模式,更准确的了解到患者的睡眠情况。睡眠日记是一项对失眠诊断、治疗和研究极具价值的信息,有助于了解个人睡眠的具体情况和提供失眠的数字化资料。几乎在所有的睡眠研究中心均已采用该方法进行睡眠时间和夜半觉醒情况的监测与睡眠质量的评估。
4.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
MSLT是由卡斯卡登和德门特两位专家设计,专门测定在缺乏警觉因素情况下生理睡眠倾向性。目前已将其用作评定白日过度嗜睡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与鉴别诊断的重要客观指标。
失眠的治疗
(一)治疗目标
1.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和正确的睡眠认知功能,患者应学会控制与纠正各种影响睡眠的行为与认知因素,改变与消除导致睡眠紊乱慢性化的持续性因素。
2.帮助患者建立较正常的睡眠模式,恢复正常的睡眠结构,摆脱失眠的困扰。
(二)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较多,但治疗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应用最小有效剂量;
②间断用药,每周2~4次;
③短期用药,长期用药不宜超过3~4周;
④停药时要逐步停药;
⑤防止停药后反弹。
下面就具体的药物做分类介绍:
(1)苯二氮草类(Benzodiazepines,BZD):最常用的失眠治疗药,是第二代安眠药。主要作用机制为阻断了边缘系统向脑干网状结构的冲动传导,从而减少了由网状结构经丘脑向大脑皮质传递的兴奋性冲动,导致睡眠。苯二氮草类包括:
①短效:半衰期<12小时,如咪达唑仑、三唑仑等;
②中效:半衰期10~20小时,如替马西泮、艾司唑仑等;
③长效:半衰期20~50小时,如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等。
一般说来,半衰期短的安眠药比半衰期长的安眠药显效快,抑制呼吸弱,没有或只有轻微的白日残留作用。但短效BZD容易成瘾,撤药后容易发生反跳性失眠,与剂量无关。长半衰期安眠药则成瘾性及反跳性小,但显效慢抑制呼吸,有白日残留作用。
主要不良反应是精神运动损害、记忆障碍、长期或滥用导致药物成瘾性和停药反跳性失眠(尤其是短效类)、晕倒、过度思睡,较高剂量常发生交通事故。BZD与酒、其它中枢抑制剂合用更容易导致危险,特别在伴有神经系统、心、肝和肾疾病的老年人中,对孕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皆可能增加危险性。
(2)新型非苯二氮草类药物:20世纪80年代,结构与苯二氮草类无关的新型选择性非苯二氮草类受体激动药的应用受到重视。常见的有:
①佐匹克隆(唑比酮,忆梦返):是一种吡咯环酮类短效催眠药,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和抗惊厥作用;
②唑吡坦:属于吡唑嘧啶类衍生物,药效机制是选择性地作用于脑部苯二氮草类某些亚型受体上,只是无抗痉挛、抗焦虑和松弛肌肉作用,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作用;
③扎来普隆:属于吡唑嘧啶类选择性非苯二氮草受体激动药,具有镇静、抗焦虑和抗惊厥作用。
(3)抗精神病药物:顽固性失眠和夜间谵妄的患者还可以选择合并或单独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等。
(4)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具有镇静作用,是大多数非处方药的主要成分。
(5)松果体素(Melatonin,MT):也称褪黑素,系松果体分泌的含有色胺酸成分的激素。其主要作用与机体的觉醒/睡眠节律的调节和体温调节有关,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矫正人体生物钟,使深睡眠得以保证。对睡眠节律障碍性失眠有较好的效果,还有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6)抗抑郁药:用于治疗心理性失眠或抑郁症的失眠,如阿米替林、多塞平。小剂量开始应用,至有效为止,连用数月。
2.康复治疗
(1)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改变其对失眠症的认识。失眠症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很多,要取得最佳疗效则应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
(2)睡眠卫生教育: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眠量适度,睡和醒要有规律,卧室温度和光线适宜,避免睡前兴奋性活动及饮用干扰夜眠的饮料和药物。
(3)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由于药物治疗失眠引起的种种弊端,近二十几年来,对失眠进行的认知/行为疗法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所谓认知疗法,是根据这样一种认识,即认为患者对现实表现出的一些不正常的或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是源自不正确的认知方式,而认知方式,则是来自个体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但自己不一定能明确意识到。因此,指出这种不正确的、不良的认知方式分析其不现实和不合逻辑的方面,用较现实的或较强适应能力的认知方式取而代之,以消除或纠正其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就是认知疗法。失眠的行为疗法,就是在患者对失眠有了正确认识和树立了治疗信心的基础上,教授患者一套能促进良好睡眠的行为准则,即睡眠卫生。
①行为干预:即刺激控制疗法,告诉患者只在有睡意时才上床;若上床10~20分钟不能入睡,则应起床;无论夜间睡多久,清晨应准时起床,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睡眠时间适度并保持节律;减少不睡眠时在床上的时间(如在床上看电视、读书),要把床和卧室作为睡眠时才需要的地方;除午饭后机体处于低潮期间可稍作午睡外,应尽量避免白日入睡;促进和增强白日的精神和体力活动,只有白日精神处于兴奋状态和躯体处于活动状态,才能使机体自然而然在夜间处于静止和安息状态,从而有利于入眠;每日白天定时在日光下参加一些适合体力的体育活动,阴雨天时,可在强光照射下的室内进行,但精神活动应避免过度紧张,体力活动应避免过度劳累。
②睡眠限制疗法(Sleep Restriction Therapy):即缩短在床上的时间及实际的睡眠时间,通过限制睡眠的方法来提高睡眠的有效率。首先要求患者自行记录2~3周的睡眠日记,将患者能自行入睡的总睡眠时间作为基准,再根据其后每夜的睡眠效率(即入睡时间与记录时间之比),确定患者卧床时间的长短。反复调整睡眠时间,将睡眠控制在时间虽短但效率最高的状态下,再逐渐增长有效睡眠的时间,直到达到适当的睡眠时间为止。
③放松疗法(Relaxation Therapy):放松治疗适用于因过度警醒而失眠的患者。常用的放松方法有肌肉放松训练、沉思、瑜伽、太极拳等。例如:下午开始即不再饮用兴奋性饮料;晚餐不宜太晚,应进食易消化食物,且不宜过饱,不多饮酒;晚饭后应避免高度集中精力的学习、阅读、工作和开会,也应避免过于兴奋的各种娱乐活动;应尽量在新鲜空气中进行做柔软体操或打太极拳等轻松体育活动;睡前用温水洗脚洗澡,但不宜水温过高或行冷水浴;注意克服未上床就因担心失眠而引起的精神紧张;卧室环境宜稍凉爽,避免亮光、噪声,并放置一些淡雅的芳香花草;可以聆听一些轻柔的音乐,但不宜看电视,因电视情节和光闪,均易引起兴奋。以上方法均可以为精神和躯体的松弛创造条件。卧床之后,应进一步掌握一套松弛精神和躯体的方法,可通过以下三点要领进行练习:
a.慢呼吸:缓慢均匀地进行呼吸,呼吸幅度可稍深一些;
b.放松:患者边默念“眼皮放松”、“颈部放松”、“肩膀放松”、“手臂放松”、“手放松”等词,边依次从头、面、上肢、身躯直至下肢,放松各处肌肉,并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一直到全身松弛为止;
c.想象:全身松弛后,一次又一次想象吸入的“清气”自鼻腔经气管而下,然后呼出的“浊气”经手脚排出。如此时手脚开始产生热感,则表明已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松弛要求。
反复按以上3点要求练习后,常常可使患者不知不觉进入梦乡。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使患者再加入一些想象,例如:海洋、深山、苍松、翠柏等,可更有助于入睡。
④森田疗法: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森田正马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把当时的一些主要治疗方法如安静及隔离疗法、作业疗法、说理疗法、生活疗法加以取舍,择优组合而创立了一种治疗神经症的心理疗法—森田疗法。其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症,它能客观地去看待人们原有的欲望与不安,科学地分析人的情感心理结构。其主要的特点是不把人所有的不安或冲突视为不应有的“异物”而予以排除,而是让不安或冲突与人们的正常生活共存,尽量努力使人每天生活得更加充实。它不是刻意去消除烦恼,而是让烦恼顺其自然,去做现实生活中应该干的事。这种方法很接近东方文化思想意识,从而很快在我国得到推广。失眠的患者由于休息不好,给身体带来很多不适,所以大多有疑病倾向。他们常常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