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由于禀赋不足、久病或年迈体虚、心虚胆怯、劳逸失度或情志、饮食内伤等病因引起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心神失养或不安,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睡而易醒、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因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时间、深度而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常伴有多梦、心烦、头昏头痛、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无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和诱因的一种病证。
现代临床医学认为:主诉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睡眠质和/或量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可诊断为失眠。
本病中医称为“不寐”,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证。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及医源性疾患,因而颇受欢迎。
《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其认为失眠是气血阴阳失和或其他病证(如咳嗽、呕吐、腹满等)影响,使人不得安卧。《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素问·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是指“阳明逆不得从其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用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古今医统大全·不得卧》较详细地分析了失眠的病因病机,并对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方法,“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广由营气之不足耳”,还认为“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景岳全书·不寐·论治》中指出:“无邪而不寐者,……宜以养营气为主治……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症自退,若兼顾而杂治之,则十曝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
《医宗必读,不得卧》将失眠原因概括为“一曰气盛,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日水停,一日胃不和”五个方面。
《医效秘传·不得眠》将病后失眠病机分析为“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热病邪热盛,神不精,故不眠。新瘥后,阴气未复,故不眠。若汗出鼻干而不得眠者,又为邪人表也。”
一、就诊中医前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2)SPIEGEL量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多导睡眠监测(PSG)、阿森斯失眠量表、中医症状评分、症状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头颅CT、P、MRI、甲状腺功能等。
二、情志调养
本病因属心神病变,故尤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恶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保持心情愉快。
三、起居调养
劳逸结合,每天做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体力劳动。改善睡眠环境、保持宁静及室内空气新鲜。保持良好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按时睡觉,不经常熬夜,晚餐应清淡少量,睡前情绪安定、避免激动,避免浓茶、咖啡和抽烟等,睡觉时一般取右侧卧位。
四、饮食调养
(1)猪瘦肉克,百合30克。猪瘦肉洗净,切块,与百合同入锅中,炖熟。可加适量调味品。食肉喝汤。
(2)干龙眼肉15克,粳米克,去心莲子6克,芡实15克,白糖适量。芡实煮熟去壳,捣碎成米粒状。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莲子、龙眼肉、芡实米及清水,上火熬煮成粥,调入白糖。食粥。
五、推拿疗法
1.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次;
2.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推攒竹至太阳穴30次;
3.拇指螺纹面按摩百会、角孙、四神聪各30-50次;
4.拇指螺纹面按太阳穴前后各转15次;
5.轻拿捏风池10次;
6.由前向后用五指拿头顶,至后头部改为三指拿,顺势从上向下拿捏项肌3-5次;
7.用双手大鱼际从前额正中线抹向两侧,在太阳穴处按揉3-5次,再推向耳后并顺势向下颈部,做3遍。
六、按摩调养
1.用双手食指靠近拇指侧的内缘抹前额,约30次。
2.用双手拇指指腹或中指指端揉两侧太阳穴,约30次。
3.用两手拇指指腹或指端在颞部两侧(即头部两侧耳上部位)由前向后推揉,约30次。
4.用手掌根轻轻拍打囟门,10~30次。
5.用两手拇指指端按揉两侧风池穴,约30次。
6.用拇指指端按揉前臂上的神门、内关穴,各次。
7.仰卧位,用手掌大鱼际按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的中脘穴,约5分钟。
8.按压耳穴皮质下、神门、肾、枕、心、额等。
七、认知疗法
用认知理论改变患者对失眠认识的偏差,指出这种不正确的、不良的认知方式,分析其不现实和不合逻辑的方面,用较现实的或较强适应能力的认知方式取而代之,以消除或纠正其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如对睡眠的认识和期望、对做梦的认识、对症状与失眠关系的认识等。
八、行为疗法
1.刺激控制法:仅在有睡意时上床,上床后(15-20min)仍然睡不着,应下床做些轻松的活动,直到有睡意时再上床。除了睡觉不要把床作为他用,无论夜间睡了多长时间,每天早晨要按时起床。
2.睡眠限制法:减少或限制无效睡眠。按照患者每晚的实际睡眠时间规定卧床时间,如果每天晚上睡眠时间是4个小时,那规定卧床时间4.5-5个小时,以提高睡眠的效率,如果连续5天的睡眠效率均达到90%,可将卧床时间增加15min。
3.反意向控制法:适合入睡困难的患者。目的是消除可能影响入睡的操纵性焦虑。上床后,努力保持觉醒而不睡去。可以关掉卧室的灯,并尽可能地睁开眼睛过程中,不做(如:听音乐,看电视或报纸等)任何影响睡眠的事情。
九、导引疗法
1.三线放松法第一条线:由头顶百会穴→面部→前颈部→胸部→腹部→两大腿前面→两小腿前面→两脚的脚背和脚趾放松。
第二条线:头顶百会穴→后枕部→后颈部→背部→腰部→臀部→两大腿后面→两小腿后面→两脚跟及脚心涌泉穴。
第三条线:头顶百会穴→两侧颞部→两侧颈部→两肩→两上臂→两前臂→两手,然后意守两手心劳宫穴片刻,再重复做。
2.分段放松法:头部放松→颈部放松→肩与上肢放松→胸背放松→腹腰放松→大腿放松→小腿放松→足放松。一般反复做3~5遍即可。3.局部加强放松法:在整体放松后,通过意念的调节有侧重地放松身体的某一局部。例如:过于紧张、疼痛的部位或某一穴位,可在此局部或穴位加强放松数分钟,乃至半个小时。
4.默念词句放松法:即通过默念词句来帮助放松。通过默念良好的词句,不但可以帮助排除杂念,放松入静,而且这些词句对大脑皮质还是一种良性刺激,通过第二信号系统,对患者能起很好的心理治疗作用。默念的词句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如有高血压或兴奋占优势的神经官能症患者,易焦虑紧张,可以默念“松、静”或“松静好”等。默念词句一般与呼吸配合,如吸气时默念“静”,呼气时默念“松”,同时随意念向下放松。
十、音乐疗法
失眠患者可以应选择我国传统的乐曲、古典音乐和轻音乐为主。听音乐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在30~60分钟以内,可选用一组在情调、节奏、旋律等方面和谐的多支乐曲或歌曲。音量不宜过大,应在70~45分贝左右。每日睡前1次,每次治疗30-60分钟。
十一、穴位贴敷
1.用夜交藤15g,白芷12g,败酱草10g等。将上药粉碎,加入辅料,制成丸状。夜晚睡前,用医用胶布贴敷于太阳穴、神门、涌泉穴。
2.朱砂3~5克,将药研细面,用干净白布一块,涂浆糊少许,用药面均匀粘附于上,然后外敷涌泉穴,胶布固定。
十二、中药足浴
取中草药威灵仙30g,鸡血藤30g等,加水5升煎煮约1小时,滤出中药渣,待温度适中(40℃—45℃),即可将双足放入药液进行浸泡,浸泡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十三、中医辨证非处方中成药推荐
1.肝火扰心证:突发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梦惊醒,胸胁胀闷,善太息,口苦咽干,头晕头胀,目赤耳鸣,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推荐选:龙胆泻肝丸。
2.痰热扰心证:失眠时作,恶梦纷纭,易惊易醒,头目昏沉,脘腹痞闷,口苦心烦,饮食少思,口黏痰多,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腻,脉滑数。推荐选:心速宁胶囊。
3.胃气失和证:失眠多发生在饮食后,脘腹痞闷,食滞不化,嗳腐酸臭,大便臭秽,纳呆食少,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或滑数。推荐选:保和丸。
4.瘀血内阻证:失眠日久,躁扰不宁,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夜多惊梦,夜不能睡,夜寐不安,面色青黄,或面部色斑,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舌质暗红、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推荐选:血府逐瘀口服液。
5.心脾两虚证:不易入睡,睡而不实,多眠易醒,醒后难以复寐,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纳谷不香,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推荐选:人参归脾丸。
6.心胆气虚证:心悸胆怯,不易入睡,寐后易惊,遇事善惊,气短倦怠,自汗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弦细。推荐选:安神定志丸、酸枣仁胶囊。
7.心肾不交证:夜难入寐,甚则彻夜不眠,心中烦乱,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男子梦遗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健忘,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尖红少苔,脉细。推荐选:六味地黄丸、交泰丸。推荐验方:夜交藤30克,生地15克,麦冬12克。加水煎服。
附:杏林文强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注意事项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穴位按摩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穴位贴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药浴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药浴。
2.护理评估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肺脑疾患、严重贫血、妇女妊娠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药浴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药浴。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室内要通风。
6.注意药浴温度及水位的控制。
7.药浴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对汗出较多者,可嘱其饮温盐水,以防虚脱。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8.药浴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9.当药浴结束后,应嘱患者动作宜缓,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10.年老体弱者进行药浴时,应专人全程陪伴。
11.药浴室内应配有抢救药品、物品。
12.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13.操作完毕后,记录药浴的温度、时间、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