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虽已闭幕但光影传奇却仍在延续全球个国家和地区报名影片部3部展映电影吸引了人次的观众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你心中哪一部电影最打动人?影迷们这样说——《浪荡儿》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那时我就是观众了。大概从年开始,电影节与我们对外汉语学院达成合作。我作为带队老师,在学生们参与译制片字幕翻译的时候“把把关”。今年“向大师致敬”单元的主角是意大利名导费德里科·费里尼。他的《浪荡儿》,我以前就看过,但在大银幕重看依然心潮澎湃,尤其是疫情期间于千军万马中抢到票都不容易。这部电影不是费里尼巅峰之作,但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浪荡儿》的故事发生在费里尼家乡,一座海边小城。主人公是5个年近30岁的年轻人,他们终日游手好闲,热衷于梦一样的恶作剧并沉溺于不切实际的生活。混着混着,他们逐渐认识到了什么是生命中重要的东西。这是部典型的散文电影,其中有费里尼最喜欢表现的父子情谊和兄弟情谊,特别意大利。电影没有主线情节,但70年过去,回头看这部黑白片中的“混混”,每个人都有了点知识分子气质。电影的“豹尾”令人尤其难忘———既波希米亚又特别温暖纯真的摩拉德在清晨登上了离开小城的火车,踏上旅程。在一段车厢蒙太奇的兄弟浮想中,电影结束。都说法国新浪潮很“新”,但看了这部电影,会觉得《精疲力尽》(年让-吕克·戈达尔执导电影)也有“前情”。在费里尼身上,我们同时看到新写实主义和新浪潮的气质,但与新浪潮和新写实又如此不同。这种不同为费里尼在当年招致了不少批评,却是今天来看越来越动人的原因。《五朵金花》徐乐娜上海歌剧院品牌战略部兼艺术教育部主任我第一次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结缘是在年。那一年我大学毕业,签好入职合同后,和同宿舍的闺蜜一起看了电影节期间放映的《面纱》。工作之后,时不时地相约影院,也成了我们约会的重要活动。对电影的爱好,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小时候我和外公住在一起,他是个“电影迷”,带着我看了很多文艺影片。其中,王家乙导演的《五朵金花》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对当时还是孩子的我来说,电影里的民族服饰特别漂亮,“三月三”集市、炼铁、挤牛奶、对歌等场景也很新鲜。杨丽坤等老一辈演员塑造的经典银幕形象,还有赵履珠老师原唱的《蝴蝶泉边》等云南民歌都令人迷醉。今年电影节的片单一公布,我就注意到“幸福小康”主题影展中赫然在列的《五朵金花》。再次回看这部经典老片,我感慨万千。我不曾料想,硕士期间自己会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会像《五朵金花》里的“胖子”“瘦子”一样,到山间地头、少数民族村寨采风。经历过才能明白和体会,片中艺术家用纸笔记录的,其实远不止一段音调、一个图像、一个故事、一位民间艺人。被记录下来的,还有创造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人,和他们的纯朴、率性、勤劳、乐观,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奋斗。这也正是影片历经岁月,引发一代代观众产生共鸣、共情的原因所在。《某处,某人》曹菲医务工作者我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缘分要从3年前说起。当时,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