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调研:「放完假之后,你的状态怎么样?」排名第一个的答案是:累。「每次长假,你是怎么度过的?」排名前几位的答案是:补觉急行军式旅行刷电影刷电视剧宅家里玩游戏胡吃海喝这样的“休息”,是对疲倦日常的报复式补偿,无论时间有多长,还是没办法让人真正休息好。只会让人感觉疲倦、空虚、焦虑……武志红老师曾说:“不是所有的累,都要用休息就能解。孤独的累,主要是内耗,你没办法通过休息缓解。”除了身体的累,如何缓解心灵的累,是每个人都需要去面对的问题。休息的意义,是给心灵一点空间首先讲一个真实故事。在知乎上,知友李安科讲了他的经历:他小时候家里很穷,12岁母亲去世,18岁父亲也去世,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弟弟。上大学时学费靠亲戚和刚上班的哥哥接济,生活费靠自己做家教、写文章挣,生活非常困顿。因为贫穷,他放弃了当导演的梦想,早早工作、努力赚钱。为了挣更多的钱,他变得短视,不停地在各个互联网公司跳来跳去,一刻也不停歇。他说:“只要别人给的薪水高,不管是高还是,我都会毫不迟疑地跳槽。”但因为频繁跳槽,他其实错过了好几次真正摆脱贫穷的机会——这些机会只需要他安心等待就可以得到。他待过的好几家公司,如果继续呆着,都有机会因为期权身家千万甚至上亿。这看起来是一个经济状况导致的抉择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如何处理匮乏感的问题。很多人没有经历过这么严重的贫穷,但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匮乏:也许是缺爱,小时候没有得到妈妈很好的照料;也许是缺认同,一直没有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