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点唯心主义
(一)
昨天上午查体,到医院做了一次无痛胃镜。下了床麻药的劲还没散去,恍惚中记得自己做胃镜前应该是摘了眼镜的,急忙往胃镜室去问护士:
“姑娘,我眼镜呢?”
护士抬头看我一眼后便没好气地说:“你不是正戴着吗!”
我手一摸,靠,果然在我脸上,赶紧羞惭地退了出来。
突又一想,不对,我手机,手机这玩意不能丢啊,又慌慌张张地进去问:“不好意思,姑娘,手机?手机?”
这回护士干脆头也不抬了,“看看你自己手上拿的是啥。”我一惊,妈呀,果然明明自己手上就拿着手机呢。把我羞得不行,只好逃跑似地离开了。
下午,大闺女放学回家,一进家门便使劲啕哭个不停,弄得全家人心一紧。
这孩子咋的了,被人打了?骂了?被车蹭受伤了?忙围上前去,再三追问。她边哭边说:“刚才一泡鸟屎从天而降掉头上了。”
“扑哧”一声,一家人全乐了。妹妹上前跟她说:“姐,那不是好事吗?你为什么还哭啊?说明你很快会走运啊。”
“走运?”姐姐听后好奇地止住了哭声,“什么意思?”
“如果踩着狗屎不是说会走狗屎运吗?”
姐姐大眼珠子一闪,可能心想也对,马上破涕为笑了。
你看,想法果然决定结果。
(二)
境由心造。
这是我很早就知道的一个词,但真正有走心的体会还是在最近。
人过四十,身体在走下坡路。
身体从颈椎到肠胃,诸多地方都开始报警,最要命的是睡眠。原来也曾断断续续地有过失眠的体验,但大多一两天就会恢复,或者至少,晚上总是能睡上几个小时。然而两三周之前,我突然出现了整夜的失眠。
那真的是一种很痛苦的感觉。
身体已经感觉困得不行,眼皮上如有千斤重担,但精神上却亢奋异常,即便两眼一闭,眼前景象也极其清晰,跟没闭上一样。大脑深处如火山底部的熔岩,通宵沸腾翻滚,似乎随时都要爆发出来。
连续几个晚上后,已然有些招架不住。
想想媒体人真不是个什么好职业,越是失眠,长期积累的信息库中那些有关抑郁、媒体人自杀、亚健康等负能量越开始在大脑中自动组合、积聚、编程。
我怀疑自己也摊上事了。
“估计我是抑郁了。”我小心翼翼地跟夫人说,但另一方面也试图让她明白抑郁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
“不至于。不就是睡不着觉吗,你该收收心了。我建议你休假一段时间,调调心。”夫人若有所思地望着我说。
想了想夫人说得有理,便向单位提出了休假的申请。
(三)
夫人是一个极其善良温婉的女人,喜欢研习佛经、国学之类。
休假第二天,她煞有介事地从外边请回了一尊菩萨,并带回了一张地藏王菩萨像,对我说:“老公,这段时间你什么都不要想,就画地藏王菩萨像吧。”
“画菩萨像?”
我马上将自己与老家庵堂里那些年长的尼姑和尚们联系到了一起,似乎自己已经剃度出家,排在诵经的队伍中,伴青灯古佛于深山老林之中了。
我心里对画菩萨像的确是抵触的。毕竟,无论是以自己的年龄、职业,还是长期形成的无神论的观念,都让我习惯将菩萨与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虽然也偶尔研习佛经,但那是思想的学习,与执着于对菩萨的跪拜、对佛像的祈祷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我看来,画菩萨像与跪拜菩萨一样,是迷信加我执,并非佛教的本义。
“再说,我堂堂一文化人,要让人知道休假天天在家画菩萨,得多丢人啊。”心里头一开始带着些不屑。
后面转念一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也没人看见。也许,也许真的有用呢?
于是便尝试着在家中无人时临摹地藏王菩萨。
感谢我性格中有一个很好的因子。我这人不做事则已,一旦行动起来,那绝对是极其认真的。
我想说我从来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地藏王菩萨像的表情与线条。随着一笔一画的描绘与修正,不知不觉间,我开始惊叹于人间的智慧,惊叹于人类巧夺天工的艺术能力。
作为民间最敬的菩萨之一,地藏王菩萨面容饱满,法相庄严,在任何情境下都足以让人安心静气。
我想说,我的确感觉到了在画地藏王菩萨像时那份无与伦比的宁静。
紧接着,于我身上,我亲自体验到的、我以为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仅仅是休假后的第三天晚上,我睡着了,而且是破天荒地睡到了早晨六点。此后,基本再也没有整夜失眠的情况出现。入睡时我开始能听到自己沉沉的呼吸声,那是一种最惬意的催眠音乐。
(四)
真的是地藏王菩萨在护佑或加持我?
我所接受的无神论教育观让我对此下意识地怀疑。
但若放下无神论观念的我执,仔细想想,我以为我的失眠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上的确还是要感谢给地藏王菩萨画像的。
首先,它至少能让我把自己原本繁杂的思绪放下、放空,聚全部精力于一事,从而使自己内心能获得前所未有的解脱;
其次,我以为地藏王菩萨的庄严法相,对我纷乱的神智确有镇定作用。无论是宝像的线条、颜色等元素,还是所有元素构成的法相整体透出的那种无时无刻不在洋溢着慈悲与大爱的气场,对我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加持,它能真正让我从心底里获得能量。
夸张吗?不,一点也不夸张。从美术老师那里我们知道,颜色与线条的确是带有感情倾向的,也的确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因此可以证明,给人慈悲与美好的画像当然更能影响人的心情。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菩萨的敬畏,使我在临摹画像的过程中,保持绝对的神圣感,这种神圣感足以让将我过去的杂念逐渐从头脑中剔除,从而使原本狂乱的心绪于无形中平息。
这不由让我想起近些年才流行起的科学概念,叫“暗物质”,还有就是今年刚刚发现的“引力波”。当你身体力行地与佛教亲密接触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将这些科学发现与佛教的思想联系到一起,就会不自觉地试图用这些发现去验证佛教中的提到的一些理论。
或许,在我画菩萨像的时候,地藏王菩萨所蕴含的暗物质真的就会借引力波加持到我的身上,从而产生巨大的正能量的影响;又或许,因为我专注于地藏王菩萨慈悲的气场,能激起我自己内心深处的正能量借以修复以往不正常的状态?
真相如何?当然无法得知。
但这样的体验却使我肯定一点,人的任何疾病、痛苦与烦恼,的确都源自于自己的内心。
要去病,只能先养心。
(五)
心如何养?
我看首先还是个“静”字。用佛教的语言就是,不要起身动念。
“一念就有八万二千烦恼”,以人的体会,的确也是不虚的。
但“静”不是一般人能作到,更不是一朝一夕能修成的。
怎么办?我的理解是,首先得空心,就是你首先得把原来装的太满的脑子空掉,又叫“断舍离”。
现代社会,借助科技的力量,人的触角伸到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世界越来越小。整天人接触到的信息、经历的事物、激起的体验越来越纷繁复杂,感觉每天外界的东西总是拼命往脑子里塞啊塞的,只有进没有出,久而久之,没病都会变成有病。养心就得空心,不然你总会受这样那样的干扰,起心动念间,又是一番因果,因此必须学会放下,逐渐清空,只要断了起心动念的根源,才能有静的果报。
其次要寡欲。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受到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影响,相信人是猴子变的,否定了人的尊严;相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小就必须遵从“弱肉强食”的生存原则,一出生就开始比赛、竞争,不断跟人比,跟自己比,进入社会后又不断地追名、追利、追地位,这样的后果是,人一直被自己欲望,被身外之物牵着走,且不说大部分不成功的人,即便有一天真的到了所谓的顶,却发现自己的心依然是空的,永远没有幸福感。
人的欲望是一个无底洞,越是追求物欲享受,欲望的黑洞就越深,人心就越是贪婪。最遗憾的是,在追逐的过程中,往往一些最宝贵的东西,如健康、亲情、友谊、甚至自由都失去了。到头终究是空。
可见欲望是人一切“恶”的根源。要静心去病,必先去欲,无欲则刚。
但欲不是想去就去的,只要你还是社会人,你总难免衣食住行都存有必要的欲,因此第三则是修行。
空心寡欲都要靠修行来解决,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修行,既要修身,更要修心。要从吸取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做起,要有信仰,知轻重,懂敬畏,要在道德、法律之上,更进一步在感恩、守信、仁爱上下功夫,以利他为法门,以奉献为乐事,并以此获得存在感。
如此,让浮躁的心安宁,身体的机能自然能理顺大半,余下就只是器的作用了。
(六)
修行终究是唯心主义的一套,下意识里与我们接受的唯物主义教育似乎是对立的。
但事实已经证明,光有唯物远远不够。
唯物主义否定灵魂的存在,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一生,死后什么都没有了。姑且不论对错,这种生命观在当下中国社会衍生出两种生存意识:一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二是成王败寇,不怕报应。
于是你看到,现在的人都变得特别实际,讲什么都是交换,很少有了感动,更谈不上同情心。对弱势群体,只要事不关己,马上高高挂起;只要有点权力,马上寻思利益。
于是你看到,当下社会的人太在乎物欲的享受,比房子、比车子、比票子、比位子,看到别人有自己没有,看着别人享受自己不能享受,心里就难受,于是拼命赚钱。只要能赚钱,还“英雄不问出处”,一旦赚到钱就放纵情欲享受。
为了满足这种贪婪的情欲,有人变成穷凶极恶。一旦恶欲暴发出来,就敢把坏事做尽做绝。
当下的中国社会,确实也已经病得不轻了。
老人摔倒不敢扶,医院看病不敢信,出门吃饭地沟油,人人都是火药桶……
唯心主义则不一样。
中国的儒学讲求孝悌仁爱,讲修身齐家;道教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而佛教讲灵魂,讲因果,讲自觉利他;基督教讲人是神创造的,讲众生平等……总体而言,正统的宗教都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从根本上教人如何自处和处他,从而形成良性的个人生态与社会生态。
唯物主义主张人向外求,从物质世界看问题,从物质世界获取资料来满足欲望;唯心主义则主张人向内求,从精神世界看问题,主张从精神世界来瓦解欲望。
唯心与唯物是人观察与体验世界的两个不同方法,或说是不同路径,本无所谓好坏,更无所谓对错。但若从人作为区别于一般生物的社会属性而言,多讲讲唯心主义似乎更适合。
宗教是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其信仰的宗旨是倡导爱,是为培养人爱的情怀。宗教信仰劝人从善,不要从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理念就是人类道德信念的逻辑依据。
唯心主义于人最大的影响,是懂得敬畏。
一个有敬畏的人,必然是知道轻重,行有所止的;而一个有敬畏的社会,也绝对是一个人人有素养,处处显和谐关爱的社会。
可见,要治当下中国之病,是试试唯心主义这味良药的时候了。
以上,是为生病休假之心得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