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为「规律作息,健康睡眠」。以下基于最新指南共识及临床证据(来源见文末),针对失眠的诊断及治疗提出十条核心建议:
一、同样的失眠主诉,不一样的处理原则。
失眠可以是情境性、间歇性、持续性或复发性的,每种情况的原因及处理原则并不一致,不应「一刀切」。例如,单纯的情境性失眠持续数天或数周,往往与生活应激事件、睡眠节律被打乱、睡眠环境改变有关,去除诱发因素后睡眠通常即可恢复正常。相比之下,慢性失眠障碍患者可能需要更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失眠需要与睡眠需求减少及睡眠剥夺相鉴别。
失眠障碍的核心特征为个体对睡眠的质和/或量不满意,表现为难以入睡、难以维持睡眠或晨间早醒,并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显著痛苦及多个重要功能领域的损害。只有在个体拥有足够睡眠机会的情况下,才可以诊断失眠。此外,失眠需要与躁狂/轻躁狂患者的睡眠需求减少相鉴别:前者为「想睡而不得」,且常伴有次日的功能损害,均与后者显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