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失眠
我是第一批抵达这所年轻学校的教师,如果在第一届教育教学年会上可以有幸上一节课,感觉是对自己在海边授课的检阅,这个机会来了。一个月前,徐校长提出,我们应该回望一下三年来的教育教学历程了,于是,定于12月31日,开展我们的第一届教育教学年会。那夜月光皎洁,光华万丈。因为有上课的任务,等四周安静下来,我打开电脑,搜寻着自己可讲的课题,头脑中一片空白。我四年没有上过公共开课了,在这四年的时光里,我做过很多大大小小琐碎的事情,也上过很多大大小小孩子们的课,但作为一个老师,公开课的缺失确实是这四年我教师成长经历中的一大缺憾。第一届教育教学会上课是巨大的荣耀,更是巨大的挑战,白日里,高校长的话还在我耳边——有勇气挑战一下自己吗?我说,有!就这样,我又和一篇文章相遇了:《不朽的失眠》。最闪亮的就是诗
我本来想上一节语文精读课,带着孩子们如“鱼戏莲叶间”般惬意地游走在文章里,用敏锐的触角感知文本的温度,一沙一石间折射出人物伟大的人格,一字一句间体会作者精妙的表达。然而,年末了,新课已经全部讲完,又加上这几日我读到一篇文章《基于统编教材的1+X群文阅读探索》。那不安分的心啊,就特别想尝试一下,如果这样设计的课堂,会不会有别样的感觉?于是我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溯源,我想到了张继的《枫桥夜泊》,想到王渔阳“十年旧约江南梦”,想到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课例,想到中国古典的诗词……王崧舟老师说:“一个不会抬头仰望星空的老师,决不是一个好老师。抬头仰望的繁星中,最闪亮的就是诗。”伴着那夜的月色,我读了一百余首诗,其中关于“枫桥”“寒山寺”“钟声”的诗歌有唐代杜牧的《怀吴中冯秀才》、宋代陆游的《宿枫桥》、宋代张鎡的《过枫桥寺》、宋代孙觌的《过枫桥寺》、明代高启的《泊枫桥》、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此外,还有元代顾瑛诗“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风钟声搅客眠”;明代文征明诗“渔火轻荧泊棹时,客星寂寞闻钟处”……读到“乌啼霜月夜寥寥,回首离城尚未遥。正是思家起头夜,远钟孤棹宿枫桥。”我热泪盈眶,仿佛回到两年前,每每在万家灯火的夜,我坐上奔驰在胶济铁路上的列车,告别济南时的场景。也是月夜寥寥,回望那时的洪楼教堂,也不觉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这种思念,不是对一人一地一事一物的思念,而是一种情怀,一段岁月,某种思想和某些情绪。借着这种情绪,我找到了备课的感觉,和文字没有了隔阂,仿佛是与老友对话,便不觉有了力量。留连的钟声敲打谁的无眠
课在设计上其实是花了心思的,如何把这些语言素材组织起来,以一种最为合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且去群文阅读的拼盘化,让我很是心忧。备课时我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有很多:一是,选哪些素材进入课堂?我手头的文本有很多,哪些文本可以入“群”,甄选的本身就是一个课题;二是,如何对这些语言素材进行排列组合?是先呈现《枫桥夜泊》,还是先呈现《不朽的失眠》,还是呈现其它的?三是,我必须从这些素材里找到他们最深的链接之处,才能让素材之间发生深层次的文本关系,否则,我的这节课真的就成了拼盘。这些问题困扰着我,让我夜不能寐。白日里的繁忙与琐碎,让我无暇顾及自己的课,因此我的时间被割裂着,思想也成了碎片化。只在夜晚,夜黑风高,海风呼啸,我才开启自己的备课之旅。在高校长的推荐下,我从潘庆玉老师课例《兰亭集序》找思路,但原始的课例并不能找到,我在大家评课的字里行间寻找有效信息。即使这样,也能感受到潘老师的深厚的学养和精彩的设计,这是一节将诗、文、书法精妙结合的课。王崧舟老师课例《枫桥夜泊》及课例点评也给我很多的想法,他所用的文本素材竟然都在我找寻的文本里,这给我极大的鼓励。而《高启枫桥诗品读》《《枫桥夜泊》的诗境及评价》《浅析枫桥夜泊一诗的写作背景与情感流露》等文章,更是让我体会到文字之外的秘境。我抽丝剥茧地找到隐藏在所有文字后的意象——“钟声”,让钟声既成为我课堂的背景音乐,也是我要凸显的核心。我像一个迷失的孩子,以文字为北斗,渐渐找到了自己,课的思路也渐渐明晰。当我把我不成系统地思路汇报给高校长时,她高兴地说,素材选的好,思路也很明晰,最重要的是“钟声”这个意象抓的太好了,“那是12月31日呀,再过几个小时,新的一年的钟声也要敲响,为你后面的读写或者说话提供了再好不过的契合点。”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课的第一遍是在七年级朴博班上的,朴博班的孩子很活跃,也很积极。弥补了我思路还未完全明晰的短板,他们的积极思考和大胆表达,给了我很多灵感。这次课在气氛营造和文本分析上,都坚定了我之前思考。但由于我想给学生呈现的太丰富,课堂上对孩子的思维索求太多,导致时间安排的不当和课堂的部分环节呈现太仓促。要在教育教学年会上献课不是个人的得失,更应该给年轻老师提供好的范式,我“完美主义”的个性要求我必须再磨一次!经过一天的沉淀,第二天在学生家长方硕妈妈张老师的帮助下,我到她所任教的鳌山卫中学八年级四班去磨课。就这样,在高校长的带领下,我和同时上课的更年轻的地理老师渊文,开创了初中部借校借班上课的第一次。那天恰逢一夜大雪后,湿滑的路面让我们走得小心翼翼,刺骨的寒风让我们几次打颤,但当走进鳌山卫中学还是平房的教室,身心俱暖。这次我以台湾词曲作家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为导入,引出张继的《枫桥夜泊》,又以时间为线索,将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高启的《泊枫桥》和陆游的《宿枫桥》串联起来,紧扣“愁眠”及“钟声”,最后揭示“钟声”的深刻内涵。“钟声”用以警世,用以警醒,是诗人内在力量的象征。鳌山卫中学的孩子淳朴自然,带给我很多惊喜,更让我感慨万千。钟声悠长,唯有热泪盈眶为了更好地呈现课堂,高校长把她最喜欢的好看的字体都拷贝给我,让我用在课件里。30日下午,在学校三楼报告厅,落地LED屏幕,浑厚的扩音设备,让我在试播课件时就有了很满意的视听感受。在前两次磨课的基础上,又经过大半夜的打磨,这个课例已经比较成型了。课堂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以歌解诗,找寻钟声
我以歌曲《涛声依旧》为导入,这首萦绕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乐曲虽不能带给孩子们熟悉感,但是有满满的代入感。随即引入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陈小奇通过和孩子们一起读歌词,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