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为疗法
※1.年,华生发表了《从行为主义看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艾森克年提出“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
2.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学习论。其基本理论有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模仿学习理论。
第一节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不仅揭示了正常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揭示了异常行为产生的原因。神经症、精神病等许多人类的不适应行为都是心理冲突所致。经典条件反射的若干概念:1、强化2、泛化3、分化(分化意味着有机体逐渐能够分辨刺激物之间的性质差异。分化的形成是选择性强化和消退的结果)4、消退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
斯金钠提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包括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的症状。症状就是适应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这些不良行为是习得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就是通过强化改变不良行为的。
操作条件反射的若干概念:
1、强化作用:增加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目的是让期望的行为持续出现。强化物的分类(一):正强化:给予一个好刺激;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
强化物的分类(二):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暖等。二级强化: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金钱等。二级强化可分为社会强化、信物和活动。
强化物的分类(三):(1)食物性强化物(2)游玩性强化物
(3)拥有性强化物(4)社会强化物
2、惩罚作用:减少该行为出现的频率。
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
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
3、消退:条件反射形成之后,如果不继续给予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消退。
4、强化程序:
由于消退现象的存在,要使一个行为保持下去,就必须不断进行强化。但如果每次反应后均予以强化,不仅实际上难以做到,而且也不是最有效的强化办法。
强化程序包括:固定比率强化、变动比率强化、固定时距强化、变动时距强化
三、模仿学习理论(班杜拉)
班杜拉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模仿习得的。同样,不良行为也是模仿习得的,那么通过模仿正确的行为就可以使不良行为得以矫正。
第二节行为疗法的治疗技术
一、放松技术
(一)呼吸放松
(二)肌肉放松
(三)冥想放松
(四)想象放松
(五)自我催眠术
二、系统脱敏技术
系统脱敏的三个步骤:
(一)学会放松
(二)建立害怕事件的层次
1、列出所有使患者感到恐怖的事件
2、将恐怖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三)实际治疗
1、想象系统脱敏:1、放松2、想象3、停止想象
2、现实系统脱敏
系统脱敏包括想象系统脱敏和现实系统脱敏
三、强化疗法
(一)行为塑造技术多用正强化,一旦所需行为出现,立即给予强化。可用于许多行为领域,如学习行为、社交行为、运动行为等。注意大目标、小步子的原则。(二)代币强化法
又称代币管制法,代币制。能够积累并兑换其它强化物的强化措施称为代币,对当事人实施一套以代币为增强措施,从而使当事人行为向良好方向转化的辅导方案称代币制。即适应行为出现后,给予一种有形的、可以得到奖励的代替物,如小红花、小红旗、小票券、积分卡、好孩子卡等,达到一定数目后给予奖励。
代币制的优点:(1)具有灵活性(2)便于使用(3)适用于延时强化(4)可连续使用
操作要点:(1)商定行为目标(2)选择所用代币(3)制订评定系列
(4)选定强化物品(5)拟定兑换方案
行为矫正塑造过程:
确定目标行为,测定基准线,选择强化物,详细过程与结果
(三)消退技术
是指停止对某种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行为逐渐消失的一种行为治疗技术。
理论基础是:行为是强化的结果,不强化就会消退。注意是一种强化,许多不良行为是由于受到注意而加强的,要消除该行为,只需要在该行为出现时不予注意。所以消退技术又叫撤除过度注意。
(四)满灌疗法
又称暴露疗法、冲击疗法、快速脱敏疗法。它是鼓励患者直接接触引起焦虑、恐怖的情境,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疗法。
基本原理:患者的恐怖反应是过去习得的,现在将患者置于感到恐怖的事件面前,这时如果没有真正的危害发生,那么最终会使患者的恐怖情绪消退。分现实满灌和想象满灌。
(五)厌恶疗法
又叫惩罚疗法。当适应不良的行为出现时,给予一个惩罚刺激,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的行为。如酒癖、烟癖、药癖、性变态、强迫观念、儿童不良习惯和行为矫治等。方法有电击厌恶疗法、想象厌恶疗法、弹橡皮筋、催吐剂、听噪音、闻难闻的气味等。
(1)电击厌恶疗法
治疗机理是:对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反复进行短暂的电刺激,利用瞬间痛苦的条件刺激来代替异常行为引发的快感,达到矫正不良行为习惯、消除异常行为的目的。
(2)药物厌恶疗法
多用于酗酒、吸毒、饮食过度等行为障碍及恋物癖等性变态。如对酗酒者,先让当事人服用催吐剂(吐根碱)或注射催吐剂(去水吗啡),然后让病人饮酒,多次重复就可以形成对酒的对抗性条件反射,使当事人一问到含酒精的饮料就想呕吐。
(3)想象厌恶疗法
由治疗者口述某些厌恶情境,与想象中的刺激联系在一起。多用于行为障碍,如肥胖症、同性恋、酗酒和虐待动等。
(六)模仿学习法
模仿学习技术常用来治疗强迫症、恐怖症。如治疗强迫洗涤行为时常亲自示范用手接触墙壁、地板、甚至鞋底,再喝水,然后让患者模仿。治疗恐人症时,在带领患者自我想象见陌生人产生焦虑、恐惧情绪时,常向患者示范自我暗示语:“脸红就红了,我又没做亏心事,谁爱看就看吧,谁爱说就说吧!我没什么可怕的……”当时要求患者模仿,并将模仿学习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见到人就用这样的话自我调节。模仿学习还可以采用听录音、看电影、电视或录像等,如异性交往恐怖症患者通过看录像获得了与异性交往的能力。幼儿园的孩子模仿学习吃了苦药丸。
(七)思维阻断疗法(又叫思维停止疗法、当头棒喝法)
是一种治疗强迫性思维等症状的技术。基本步骤是:
1、指导患者进入放松状态。
2、让患者想象那些使其焦虑、烦恼的事件或强迫观念,当患者能清楚地想象时竖起食指示意。
3、当患者竖起食指时,施治者大喝一声“停止”,求治者也大喝一声“停止”,并停止想象那些东西。这时可用一块木头敲击一下桌子,发出强烈的响声,这意外的刺激能把患者从强迫观念中拖出来。所以又叫当头棒喝法。
精神分析疗法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意识—无意识理论(冰山理论)
意识:能清醒知觉到东西。(1)意识在心理活动中并不占重要地位(2)意识并非行为的原动力
前意识:通过联想,努力集中注意被意识到的。看守人的作用
潜意识:无法被意识到,集中注意也无法浮现于意识中,属于精神的最深区域。
(1)人意识不到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
(2)各种为人类社会的宗教、伦理、法律所不容许的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本能欲望以及童年期的大量经验(被意识压抑的)。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一)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本我(本能欲望和冲动,遵循快乐原则,非理性的、无意识的)
自我(现实化了的本我,奉行现实原则,理性的、主要是意识的)
超我(又叫理想自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理想原则,一部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
(二)自我防御机制
(1)1.压抑2、补偿3、否认4、转移5、升华6、合理化7、投射8、反向9、退化
退化作用:指当个体受挫时,会表现出一种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以便得到别人的同情与关照。这种当遇到挫折时,放弃成熟的适应方式,而退回到儿童水平,恢复使用原先幼稚的方式去对待困难或满足自己欲望的应对方式称为退化作用。也称为“退行”或“回归”。
反向作用:指当个人的内心动机或某种欲望,不能为他人或社会所接受时或容忍时,常常被压抑或潜伏到潜意识衷中去,不敢表露,不被觉察,但并未消除,因此时时都害怕会暴露,而从相反方向去加强心理防御。诸如“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等都是反向作用的心理反应。有的学生自卑感很重,但却表现出自高自大,过分自重。
(2)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①现实性焦虑;②神经性焦虑;③道德性焦虑。
三、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性欲理论)
1、口唇期(0~1岁):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
2、肛门期(1~3岁):学习认识负面情绪,开始自治自律
3、性器期(3~6岁):让儿童形成接纳性情感,悦纳自己的身体和性别,若这一阶段的冲突不能正常解决,日后易出现罪恶感、同性恋等问题。
4、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开始社会化,形成社会兴趣和感情,将兴趣从家庭转向社会。
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四、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原理
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
即被压抑的欲望既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则以症状的形式得到某种替代性的满足,而由于症状不是欲望赤裸裸的再现,因此超我也不在干涉。
第二节心理分析的治疗技术
一、自由联想
这是弗洛伊德年创造的,他让病人舒适的躺着或坐着(分析师在其视线之外),把进入头脑中的任何想法都讲出来无论它多么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报告。
治疗者的任务是:
对患者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解析潜意识中被压抑的事件和患者的内心冲突,揭示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从而揭示病的起因。
二、梦的分析
年弗洛伊德出版《梦的释义》一书。他认为,梦是欲望的迂回满足。梦分为表面内容和隐含内容,表面内容是梦者能体验到并能回忆起来的梦境,即显梦;隐含内容是隐藏在显梦之下的真实含义(欲望),即隐梦,这是梦者所不知道的。隐梦就是做梦人欲望的达成((梦境74页)。梦的解析就是把显梦的化装层层揭开,解释梦中的各种符号,把经过化装的梦复原揭示梦的象征意义。
为了得到梦的隐义,有时还要采用自由联想技术,要求病人对梦中的内容进行自由联想。
三、移情的分析
移情是来访者潜意识地将不切实际的角色、身份和情感强加在分析师身上。来源于来访者童年与关键人物关系的体验。有正性的、友爱的;有负性的、敌对的。
移情有两种作用:一是治疗者通过移情了解病人对其亲人或他人的情绪反应,了解来访者的早期经验;二是引导来访者讲出痛苦的经历,使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
揭示移情的意义,当来访者逐渐认识到自己对分析师情感反应反映着早期经验时,他会进一步反省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常”反应是否也来自早期经验从而对自身的问题产生顿悟,使他下决心不做潜意识力量的奴隶,逐渐以更成熟的方式对待他人和自己。另外,分析师也可能产生反移情,分析师应对自己的反移情有所领悟,始终向既定的目标前进,